人教版七年級必修《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重點:“山”與“海”的含義及作者對人生的感悟。
2、難點:詩句優美凝練而又難懂的語言。
3、關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以讀生疑,以讀促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了解作者王家新;
⑵ 理解“山”與“海”的含義,領會作者對人生的感悟;
⑶ 初步掌握質疑探究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⑴ 通過反復朗誦,明確朗讀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和技巧,并熟讀成誦。
⑵ 通過對所提問題的歸納、概括,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 明白:通往理想之路充滿艱難險阻,只有百折不撓的堅持奮斗,才能實現。
⑵ 感受詩歌的語言美與意境美,喜愛詩歌。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我們的麗水是“浙江的西藏”,浙西南山區,我們都是大山的孩子。面對連綿的群山,你們曾想到什么?
2、師: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解決生字詞。齊讀,正音正字。
2、師: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下面,就讓我們齊讀課文,同時思考:
⑴ 在山的那邊是什么?
⑵ “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三、研討探究
1、師: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詩的語言是優美、含蓄而又凝練的。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是你喜歡的?還有哪些句子是你不理解的?請在原文畫出。
(穿插質疑方法指導)
2、學生自由質疑,易──當即解決,難──全班同學作標記,師簡單板書,小組討論后解決。
3、4人小組合作交流,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4、學生可能提到的問題有:
⑴ “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⑵ 山那邊的青山,為什么“鐵青著臉”?
⑶ 為什么說“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⑷ 他為什么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癡想”?為什么去爬山?為什么又說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⑸ 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⑹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飄”來的種子為什么扎下了深根?
⑺ 一座座山頂為什么誘惑著我?“我”為什么失望?
⑻ 心靈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濕枯干的心靈又是什么意思?
⑼ 詩的最后一節表達了什么感情?
5、在深入理解全詩的基礎上,男女生分讀。
四、拓展延伸
1、在你的學習、生活中,曾遇到過哪些“大山”?征服了嗎?
2、你曾有過哪些夢想?實現了嗎?
(以上任選一題)
3、師:詩歌是美的藝術,繪畫也是美的藝術,音樂更是藝術的寵兒,它們是相通的。讀完這首詩,你認為可以給它配上怎樣的背景音樂和畫面?
多媒體演示:
1、請同學們配樂(曲名/描述)、配畫(畫名/描述/背景色)。
2、請為這首詩設計“詩歌 MTV”。
(以上任選一題。)
師示范:畫面上出現連綿起伏的群山,空曠而遼遠的背景音樂響起,在山谷中悠悠回蕩。鏡頭搖近,定格在一扇潔凈的窗戶上,一個小男孩,歪著小腦袋,趴在窗戶上,一動不動。特寫鏡頭:小男孩那烏黑的、充滿幻想和好奇的眼睛,此時,背景音樂停止,畫外音響起:山那邊是什么呢?
4、師:現在,就讓優美的音樂在你心中響起,讓動人的畫面在你眼前浮現,讓我們飽含深情的再一次朗誦《在山的那邊》。
五、課堂小結
1、質疑方法;
有疑而問,無疑而問……
2、師:同學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即將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
六、作業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 相關推薦
【七年級必修《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通用10篇)02-21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七年級道德與法制的教學設計03-02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七年級下《短文兩篇》教學設計02-28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