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獸有猱①,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輒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虎曰:“忠哉,猱也!愛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覺也。久而虎腦空,痛發,跡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劉元卿《猱》
【注釋】①猱náo:古書上說的一種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久而虎腦空,痛發,跡猱
③虎首癢,輒使猱爬搔之 ④猱則已走避高木
2.翻譯下面的語句。
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
3.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業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腦而死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4.兩文闡述同一道理所運用的寫各不相同,試作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
1.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尋蹤跡;④卻。
2.我偶爾得到一點食物,像生肉這類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獻給您。
3.甲文中的舜等人歷經磨難而變得內心警覺、性格堅強、才能增強;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癢”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4.甲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或通過舉例和道理論證),乙文運用借事寓理的寫法(或通過講述寓言故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