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4】B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審題后從前向后找,首先是第二自然段“沒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個人竟然是他,他對那把銅號還是那么有感情”,由此可知作者的情感是“驚奇”。接著由此回想起小時候,“我對這把銅號是很羨慕的。不能親手摸一摸、仔細看一看,總感到很遺憾”。希望聽他吹一吹,但他卻沒有吹“我們都很失望,幾乎異口同聲地發出失望的長嘆”。最后是“我莊重地告訴他們:‘是的,聽到了’”。由此可知,我的感情變化是驚奇、羨慕(遺憾)、失望、莊重。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點評:審題后要確定答題范圍,然后在答案范圍內從前向后找關鍵語句,將其提取出來或加以概括,組織成切題的答案。能借用原文詞(句)回答的,一定要首先借用原文詞(句)。
【小題2】試題分析:根據前文對于小時候故事的回憶,以及二十年后看到的老人對銅號的癡情,可以知道“我”聽到的表面看是軍號所發出的聲音,還聽到了戰友們不怕犧牲的精神,更聽到的是老人對戰友的懷念的心音。本文的題目即是線索,全文就是圍繞著軍號展開的。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語句的能力。
點評:理解詞語(句子)一定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把詞語放到原文中,把句子放到語段中,并結合文章內容與主題加以分析,擬答時要體現出自己對詞語(句子)所表現的內容及所表達的情感的理解
【小題3】試題分析:文中的對比手法比較明顯,如我小時候,聽不到軍號發出的聲音。二十年后,我說我聽到了。再比如,我能聽到軍號發出的聲音與村里的那幾個老人聽不到軍號發出的聲音形成對比。老人的神情與其他老人的麻木形成對比。對比的作用是為了突出。本文突出了我對老人情感與心聲的理解。突出了另外幾個老人的麻木。突出了銅號老人的情感的可貴。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對比手法的理解能力。
點評: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小題4】試題分析:“聽不到軍號聲音而怒火中燒的憤怒心情”的說法是錯誤的,原文中“他見我這么認真地看著,渾濁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動了一下”,根據下文的“他也神情一振”可知,“火苗”表出了老人遇到知音的興奮、喜悅之情。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點評:做這類題目時,一定要在通讀全文、了解文章內容與主旨的基礎上,再精讀各項涉及到的段落,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及所學的記敘文知識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