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事物,沒有兩個個體是完全相同的。出于不同作者的文言作品自然也是這樣,雖然表達方式都取自秦漢的詞匯句法系統,可是取有不同的取法,就是說,不同的作家,受各自條件的制約,這一位可以抽取這些成分,如此組織,那一位可以抽取那些成分,如此組織,于是成文以后,就表現為不同的面目。我們常說,人心之不同,各有其面,可見面目的差異,小的必致數不清,甚至大的也會多到難以列舉。
風格難講,難,因為小的差異不容易分辨;大的差異雖然特點明顯,卻不容易叫名,勉強命名,如雄渾、沖淡之類,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想說明總是隔靴搔癢,霧里觀花。但風格又確是實有其物,比較明顯的如李白與杜甫,作品一仙一圣,距離如此之遠。如漢人的文章是漢人的味道,唐宋人不管怎樣心模手追,寫出來的終歸不是漢人的味道。又如南北朝時,北朝詩文不怎么修飾,南朝就總要穿紅掛綠。這些我們對比著讀,總會感到面目或韻味相差很多。
風格來自表達方面的特點,這特點經過比較就可以更加明顯。用這個辦法,由戰國時期起,我們可以找到幾乎是無限的風格的差異,這里只能談一些氣味最濃郁的。以先秦為例。甲和乙相比,前者大氣磅礴,行文如長江大河,一貫而下;后者就不同,而是正襟危坐地講道理。丙和丁的差別更大,前者樸實懇切,像是溫存老年人談家常;后者就不然,而是風云舒卷,變化莫測。
南北朝時期,風格方面的差異有了大的發展,就是出現了“文”和“筆”的分別。劉勰《文心雕龍"總術》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梁元帝《金樓子》說:“文者,須綺??紛披、宮徵靡曼。”可見所謂筆是□□□□□□□□的文章。如論、記之類,文是□□□□□□□□的美文,如詩賦之類,其實,就當時的風氣說,美文是列在上位的,所以就是無韻之文也不能不學詩賦的藻飾。這就為后來風格方面的最大差異埋下了種子。南北朝以后,文筆的分別不大有人注意了,可是這種對立卻沒有消亡,而是經過轉化,成為古文和駢體的長期不合流。
1.不同作品,面目有別,風格各異。根據上下文意,概括構成不同風格的原因。(不少于三點)
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隔靴搔癢,霧里觀花”兩個比喻用于形容風格難講的,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對這兩個比喻的含義加以解釋。
3.分辨下面所列作品的風格,相應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丁處。
A.《論語》 B.《孟子》 C.《莊子》 D.《荀子》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 。
4.依據文意,對第四段中“文”與“筆”在語言形式上的特點進行填空。
①文是□□□□□□□□的文章;
②筆是□□□□□□□□的文章。
5.通觀全文,選出有關對“風格”的理解與文意相符合的項(多項選擇)( )
A.作品中有小的差異談不上風格,風格是對特點明顯且寫得好的作品而言的。
B.風格上最大差異是指樸素與藻飾的對立。
C.無論風格差異的大小,要分辨它總不太容易。
D.區別作品風格差異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比較。
E.風格的不同是由于作家對秦漢語言系統的抽取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F.古文和駢文長期不合流是由一時的風氣而形成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閱讀答案
1.個人的學識、性格不同 地域的不同 時代的不同
2.風格難以辨別命名,更難以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3.B A D C
4.講究實用樸素平實 追求音律詞藻華麗
5.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