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訴訟的主持者。
首先,說到法官,法官的職責就是公正審判:“不告不理”是我國法院受理民事糾紛的一個基本原則,也就是說民事糾紛需要當事人告上了法庭,法庭才會受理,也即是告了才理,當事人告什么法院就受理什么,當事人不告的部分或者全部法庭萬不能自作主張。真可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然后法院根據(jù)審出來的事實依法判決。
既然法官正確的認定事實,并且依法判決,那么同樣的法律事實又為什么還會有不同的判決呢?因為不同的律師或者不同的當事人會有不同的訴訟請求。法官是根據(jù)認定的法律事實,依照法律條文,結合訴訟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來判決的。法律條文,法律事實與訴訟請求,三者任何一個有所不同,都將可能導致最后判決的不同。
其實法官也不是想像中那么難當。為什么?因為,法官并不必要讓每一個判決都是絕對公平的。
法官判決還不必要公平?對!公正就行。正如上文所述,拋開人為的因素,一個判決是由法律條文、法律事實與訴訟請求決定的。法官只需要公正審理、公正判決就可以了。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判決不是應該有的公平,也是合法合理的。也就是說,法官往往也不需要刻意還原每一個審判最應該有的判決。法官只要讓判決符合法律事實,符合法律條文,并且與訴訟請求相對應就可以了。
至于判決是否符合事實上的公平,法官往往也是身不由己。
由于從小受從事法律工作的父親的影響,我對于法官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對于法官的認識,我用一句話表達:一個正直之人,不僅是謹守法律之人,也不僅僅是忠實法律之人,我們不常說所謂"謹守法律的"法官,而只是談"正直的法官";因為,一位謹守法律的法官本應如此而且只有如此,也本是一位正直的法官。只有本應該去從事法官職業(yè)的人,自己才苛刻地意識到:法官不是正義的奴仆,而僅僅是法的安定性的侍者。
四、訴訟的關鍵者。
訴訟的關鍵在于律師,律師的關鍵在于斗法也斗謀。
律師不但應該具備良好的業(yè)務素質(zhì),還應該具備出色的謀略。怎么說呢?業(yè)務素質(zhì)不好的律師非常容易糊里糊涂的就輸?shù)袅斯偎荆砸簿筒槐囟嗾f這一點了。
具備了好的業(yè)務素質(zhì),為什么還必須具備出色的謀略呢?在此我們先拋棄人的因素,一個判決是由法律條文,法律事實與訴訟請求決定的。三者任何一個變化,都將可能導致最后判決的變化。那么,如何把握好三者的關系,從而讓最后的判決朝著我們設計的方向邁進呢?這就是需要謀略來解決的問題了。同樣的法律事實,著眼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適用不同的法律條文;同樣,不同的訴訟請求,也會引導法官適用不同的法律條文,從而影響著判決的走向。 所以說,為了贏得訴訟,一個好的律師對于當事人來說,真可謂非常重要。
面對糾紛的時候,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理想的判決是怎么樣的。為了取得我們理想的判決,面對這一系列的法律事實,我們應該把握好訴訟請求的切入點,以便適用有利于我們的法律條文,從而達到取得我們理想的判決的目標。
律師,學好法律,也應該學好謀略。
最好是用謀略來做我們的事業(yè)!
五、幽默的法庭審判。
法庭審判,在莊嚴的國徽之下,在嚴明的法律面前,通常都是嚴肅的。君不見,各個大法官一上法庭來就都是板著臉的。嚴肅成了法庭審判留給人們最鮮明最深刻的印象之一。也正因為這樣,才恰恰表現(xiàn)了法庭的幽默。試試想象一下,一個幽默的法官,又或者一個幽默的陪審員,上到法庭來,卻不能笑,并且還不能逗其他任何人笑,甚至連律師和其他當事人也不能應用幽默的語言。在一個缺失幽默的地方,著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幽默。
法庭的幽默還表現(xiàn)在整個審判過程中。
在法庭審判過程中,你說是法官起主導作用,整個法庭審判就按照法官的意圖來進行;還是律師和當事人起主導作用,整個法庭審判他們的意圖來進行呢?
答案非常幽默,整個法庭審判并不是按照某一方的意圖來進行的,而是在他們相互拉扯的同時而進行的。威嚴的法官與犀利的律師相互拉扯著進行法著莊嚴的法庭審判。
因為我們國家的民事審判制度之一是“不告不理”,也就是說民事糾紛需要當事人告上了法庭,法庭才會受理,也即是告了才理,告什么就受理什么。也就是說法庭審判一開始,法官對案件的審理就受到了當事人和律師的制約,法官審理什么得由律師和當事人說了算。從而也可以這么說:法官是被律師和當事人拉扯進該案件來的。
但是,在整個審判過程當中,律師和當事人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該閉嘴,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樣的話,有什么樣的話不能說,得完全由法官說了算。
所以說,這個過程是不是他們相互之間“拉扯”之下進行的。
再次,感受的濃縮總結。
這次模擬法庭教給了我太多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特別是是從宏觀整體上對法律和法學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總結了一些短小的卻能表達很多意思的類似法諺的東西老表達。
一、在對待法律的時候,不能什么都想當然。
二、與別的學科相比較相比,法學更訓練人的邏輯思維。
三、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屬于法學的不可拋棄的本性。
四、一種純粹似是而非的知識無論在哪個地方都不會比在法學上更可怕。
五、法律思維要求人們既著眼于具體的生活又反過來注意生活的抽象輪廓。
六、從事法律是一種理智的工作,是通過概念的條分縷析來調(diào)控混亂模糊的人際關系。
七、對我們習法者而言,最難做到的事情是:既要對我們的賴以生存的職業(yè)有所信仰,而同時又在我們的深層本質(zhì)中一再地對此加以審問。
最后,模擬法庭的意義。
我認為,法學教育不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學術培養(yǎng),而且是一種職業(yè)訓練。通過這次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我總結了以下幾條特點和意義:
一、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模擬法庭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必須像律師那樣接手模擬案件。他們作為當事人的律師,檢察官或法官,成為案件的當事人或參與人,因而必須考慮所處的角色的利益,設身處地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爭取最佳結果。他們的角色已經(jīng)不是學生,而是律師或其他法律工作者,因此也就必須像律師那樣工作。這不僅僅是一個角色的轉換問題,而且是學生的地位和視角的轉換。它對學生產(chǎn)生的潛在而深遠的影響遠遠超出傳統(tǒng)經(jīng)院式法學教育模式的作用。
二、學生不僅要處理法律問題,而且必須處理事實問題。這正是任何一個實際案件都遇到的情況,但是,我們傳統(tǒng)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法恰恰忽視了這方面的訓練。事實材料應當以當事人為律師提供的素材和訴訟請求為主要形式。當學生接觸案件時,他們需要首先像律師那樣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篩選和建構,從而形成要向法庭陳述的事實,并在這一事實的基礎上形成己方的法律意見。
三、學生要學會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見和開庭時進行法庭陳述和辯論。這種能力不僅依賴于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而且依賴于對于各種相關學科和知識的了解和應用,比如對于當事人,訴訟參與人,以及法官的心理分析,法庭陳述和辯論的技巧,對于邏輯學熟練運用,對于與案件相關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領域的了解,等等。因此,模擬法庭的訓練能夠為參與者提供一種綜合的素質(zhì)訓練。其作用遠非其他傳統(tǒng)的課程所能達到。
四、模擬法庭的訓練不僅僅局限在法庭上的辯論,而是一種系統(tǒng)的,全過程的訓練。如果運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一個法律規(guī)范的運用,學生學到的只是有關訴訟中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是一個點上的知識和分析能力。而模擬法庭訓練一般持續(xù)一段時間,學生必須從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經(jīng)歷分析實事情況,找出有關的法律要點,尋找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形成自己的辯護或代理意見,書寫有關的法律文書,出庭辯護等全部環(huán)節(jié)。因此學生能夠了解案件進展的全過程,并通過親身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案件的進程和結局。它打破了傳統(tǒng)法學課程設置按部門法為標準所劃分的人為藩籬,要求學生同時對實體法和程序法進行綜合的考慮。
最后綜述。
通過這次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我不僅將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庭審中,還進一步加深對課本上的知識理解,鍛煉了語言運用能力、表達能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本內(nèi)容變得生動有趣,讓學員們易于接受、領會、理解、消化。同時,熟悉庭審的程序,掌握舉證、質(zhì)證、辯論的技巧,實踐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時,我對于法律的整體認知有了長足的進步,我懂得了:法不僅是生活之需,而且也是一種精神;法律學術,不僅是一門手藝,而且也是一種陶冶價值;不能說這是對立的:嚴肅者,法術,輕快者,藝術;也有些法律學術,它們本身也是輕快的藝術,是法學經(jīng)典作家的法律節(jié)日之書,人們學習這些書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為了陶冶身心和尋得樂趣。
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當然也會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法庭審判。生活在永遠的進行,而筆卻總應該停下來了,言有盡而意無窮。關于模擬法庭的感想,言盡于此。
最后,感謝學校安排的這次模擬法庭,讓我有了這一次豐富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