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涉及面廣,內容浩如煙海,但是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課時卻很少,面對課程存在的攤子大、課時少、任務重的問題,我們教研室發揮專題化教學優勢,以專題為單位組織教學活動,集中時間講清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并從落葉知秋,使同學了解整個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軌跡。在專題化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教研室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下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為指導,我們教研室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學生關注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設計教學內容,合理確定教學專題,在保證教學內容具有時效性、針對性與現實性的同時,充分考慮貼近同學實際生活,按需教學,大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在與學生長期接觸之中,我們了解到學生最關心的就是自身將來的發展問題,為此,教研室專門設立就業形勢及對策研究教學課題小組,每學期都安排一個就業輔導專題,循序漸進向學生講解就業的相關知識,現如今《形勢與政策》的就業輔導專題已經形成一個涉及就業能力講解、就業形勢介紹、職業發展規劃及求職技巧介紹的知識體系,該專題對就業問題的系統講解,對我校學生順利就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實踐教學的常規化
實踐教學是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要環節,讓學習者驗證所習得經驗和構建新經驗,將課程經驗內化,對于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教研室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克服課時少、對象廣、課程經費不足等諸多問題,采取多項措施充分利用校內各項資源,開展形勢與政策教學實踐:
一是發揮輔導員兼職任教形勢與政策課的有利條件,將形勢與政策教育融入日常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輔導員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教研室兼職任教的輔導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組織各種主題班會與黨員活動,引導學生對時事政策的關注和學習,使得形勢政策教育向日常化方向發展。同時這種活動化的教育,寓教于樂,大大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二是積極展開與校團委、各級學生會的合作,充分利用學生的社團活動,確立與重大時事和理論政策密切相關的活動主題,把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內容滲透到這些活動當中,使形勢與政策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匯,促進實踐教學向活動化方向發展。這種活動化的教學,讓同學們在實踐中親身感受形勢的變化,政策的正確,能給同學們對時事的了解帶來真實感和親切感,很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口味”,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科學的形勢觀。
三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訪農村、基層、企業,開展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公益、扶貧工程、科技和文化、衛生三下鄉、社區服務等服務活動,使大學生在與社會各階層直接交往中,多角度了解社會,把握真正的國情,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實踐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
(三)教學團隊建設常態化
我校形勢與政策是全校的必修課,覆蓋面廣,師資需求量比較大。為了充分利用我校師資,調動各方面師資的積極性,我們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實行理論教學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為主,輔導員、黨政管理干部為輔,實踐教學以輔導員為主,專職教師為輔,專兼結合,各有側重的專兼職混合型、立體化師資配備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位老師的教學優勢。混合型教學團隊的建立雖然解決了形勢與政策課程量大,師資配備不足的難題,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學校現有師資資源,實現了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如何保障這支專兼職混合教學團隊的教學質量成為新的課題。為保證混合型教學團隊的師資質量,教研室將教學團隊的建設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抓,實現團隊建設的常態化。首先,是依托思政部的教師考評機制,嚴格執行形勢與政策教師的準入與退出制度。新任教師只有通過思政部的綜合考評才能任教形勢與政策課,而現任教師則會定期接受思政部的教學檢查,如有不合格者,教研室堅決不授其新課。這種能上能下的管理有效地保證了形勢與政策教學團隊的活力,保障了混合型教學團隊師資質量的穩定。其次,教研室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采取“以老帶新”、開展同行交流、定期舉行觀摩教學和舉行公開課等辦法,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授課水平,一批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的教學和學術骨干正在逐漸形成,為形勢與政策課程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四、小結
回顧和反思我校這十年來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歷程,我們認為科學化的課程設計理念是課程建設成功的前提,制度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是課程建設成功的保障,規范化的教學活動是課程建設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