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師風,即教師的行為作風。師德師風對一個教師特別的重要,因為,教師是學生行動的標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歡迎查看語文迷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_1
前不久聆聽了長沙市教科院、湖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李再湘老師關于“貫徹科學發展觀 提高行政執行能力”的培訓講座,思考良多、受益匪淺。
在湖湘教育界,李再湘老師可謂是久負盛名。他精研數學教育,著述頗豐;愛好書法、篆刻、繪畫;熱愛詩詞、歌賦、對聯;喜愛歌舞、乒乓球等,他是全面發展的“多能型”教師的典范。他自幼雖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他當過農民、做過木工。他站過十八年的中學講臺,從普通老師到教研室主任,從市教科院副院長到省繼續教育中心副主任,他兢兢業業,干一行愛一行,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和豐富的生活閱歷,使他練就了嚴于律己、樂觀開朗、誠實待人、樂于助人的高尚情懷。我不禁佩服李教授,他是如何兼顧教育事業的同時執著于詩詞、書法領域的研究與探索,他深知勞逸結合,平時特別注重體育鍛煉,這樣的堅持是為了有更好的身體來進行工作和學習。
惜時如金、交替用腦是李再湘老師的最大特點之一,“合理用時,科學用腦,文理兼顧,不斷進取,全面成才”便是他的座右銘。他自信開朗,志存高遠,他在博客中寫道“山奇峰挺秀,水韻詩為魂;天高風如羽,海闊我作鵬”,體現了他做人誠實可信,做事執著認真,自信豪放的優良品質。他在湖湘教育圈被譽為難得的奇人怪才。李老師在講座中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可見其文化底蘊相當了得,這和他的勤奮好學、勤于讀書、勤動筆墨分不開。
有幸在寒、暑假期兩次聆聽了李再湘老師培訓講座,對其中有些觀點頗為贊同。如:“作為教師不只是教人知識,更多的是教人做人。”“努力地工作,為了健康應該不忘鍛煉。”“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彷徨的時候應該學會選擇,學會放棄。”“一個人只改變思維模式不改變行為模式,就永遠不會改變事實的結果。成功是能夠把想法變成結果,但想法到結果之間最重要的是執行,沒有執行就沒有結果。”
李老師提出我們應該強化終生學習的意識。人生的悲哀就是知道的太多而做的太少,所以最后收獲就特別少,所以我們必須先人一步,看遠一步。要有實際的行動與科學的規劃……
總覺得自己工作很忙,總是給自己找很多理由,所以繪畫書法知識與技能荒廢了不少,“業精于勤”的道理大家都懂,能像李老師那樣做得到的人卻不多,這也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他對書法更是執著有加,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心追手摹,如癡如醉,并將書齋取名“暑寒齋”。不論嚴寒酷暑,鐵硯磨破,退筆成堆。他的作品集多為充滿其教育理想的名言警句,謳歌教師的對聯與詩文,為人處世之哲理,修身養性之警言,為國育才之豪情。如此精湛的技藝,堪稱“湖湘書壇”之精英。
如何兼顧好工作與生活是一門大學問,值得我們用一生慢慢推敲,細細評味。
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以李老師為學習的典范,多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和業務能力的發展,讓自己也“勤動筆墨、勤讀書”,做一個德才兼備的教育人。
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_2
世上有很多東西,給予他人時,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樣東西卻是越分越多。您也許會驚奇地問:“那是什么呢?”我將毫不遲疑的回答您:“那就是愛!”
愛,不是索取,不是等價交換,而是付出,是給予,是自我犧牲。 “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師應用自己博大的愛去溫暖每一位學生。
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去精心地培養學生,只有愛得深,才能更認真、更耐心、更細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愛”源于高尚的師德,“愛”意味著無私的奉獻。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出自個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會的需要、教育的需要。這種愛是穩固的、深厚的,是與教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緊密相連的。
當我第一次站在孩子們面前的時候,一切都讓我新鮮、好奇。看看這張臉、摸摸那個頭,多像一枚枚蓓蕾仰著小臉,渴求著陽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師,您早。”那童稚的問候,給我帶來了一天的快樂和生機;每天傍晚隨著一聲聲“老師,再見。”給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們純潔的心、圣潔的情、深厚的意,凈化了我的心靈,激起了我對教育事業深深的愛,我真正地體會到了一個教師所有的幸福和快樂。
那間教室里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筆畫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淚滴,奉獻的是自己。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深深地懂得,教師對學生的愛,不能局限于個別的對象,而是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所肩負的是對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對個別人的教育任務。這種責任和愛能超越一切,匯聚成一股無可阻擋的力量,我用我的愛心感化著學習困難的學生。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無原則的,而是始終與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要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而不寵,嚴而有格,嚴慈相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
唐代韓愈曾經為我們老師寫過一篇文章,里面寫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說的就是我們教師教育學生的第一目的是“傳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識技能。教育學生是不是多上幾節思品課,讓學生背誦日常行為規范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要在日常教學中發揮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言談風貌。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系著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從而仿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師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學生。 歲月匆匆,我在教師崗位上已經工作了一年,經過了這300多個日日夜夜,我也經歷了很多的酸甜苦辣。但是常言說的好: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而這個目的的達成,我仍需努力。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過:“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干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垂著她的綠蔭的。”讓我們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我將用自己的雙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_3
學習師德師風的理論,最終要求人們把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師德師風水平,否則就會變成空談理論。在師德師風學習中給我體會最深的有兩點: 教師要有崇高的師愛 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懂得教育孩子。”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還是品德的培養,都同他們的情感體驗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此,要充分利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師愛的作用,教師應把和藹可親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學生,用真誠熾熱的愛去感化每一位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讓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態去敞開自己的心扉,樂意聽從教師的教誨,圓滿完成他們的學業。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情感,態度冷漠,則必然會成為教育的障礙。有位教師曾說過:“假如你厭惡學生,那么,當你的工作剛開始時就意味著已經結束。”
以前在高一(12)班有位名叫佳的同學,是年級出了名的“壞”女生。經常遲到、曠課、頂撞老師,甚至還在校內打了幾次架,對于一個十五六歲的花季女孩,這種自暴自棄的行為叫人看了真是頭疼和心疼。 記得那天的一節討論課上,課已經進行了一半,佳氣喘吁吁地從外面闖進教室,她剛坐下,就向周圍的同學吹噓她的所見所聞。我故意裝著沒看見她的左顧右盼并看著她對全班同學說:“佳剛從外面進來,還不知道我們討論的話題,我再講一遍給她聽。”
接著,我把整個討論的思路整理了一下,并把討論引導到更深的層次。 沒想到,一份單獨的邀請、一句動聽的話竟然起了作用。這節課,佳聽得格外認真,并且還站起來加入了討論,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從那以后,我發現她變了,對我更是格外的友好尊重。上我的課的時候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甚至周圍有人上課違紀時,她還會提醒他們。
在課外,我也借機會或深或淺地找她單獨談了幾回。佳曾經封閉的心扉逐漸地向我打開。 在那節課上,對于佳的左顧右盼,我最初只是不想跟佳在課堂上發生正面沖突,因為在這之前老師們過多的指責、教誨對于她來說已經麻木了,恨鐵不成鋼的埋怨和指責不但不能起任何教育效果,反而只會增強她自暴自棄和逆反的心理。 可見,崇高的師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通道,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架起師生紐帶的橋梁。崇高的師愛更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師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 常言道:“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并且這桶水是不斷流動、不斷更新的有源頭的水。教師應注重教育創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科學文化和業務水平。而僅僅依靠已有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要求,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必然要遭到時代的淘汰。 平時我在課堂上非常歡迎學生問問題。學生可以就課本中的、以及他們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進行大膽提問,并且可以不經舉手就站起來直接發問。
有時,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很尖銳,例如,“唯心主義哲學既然是錯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什么還有很多人要發展它?”有的理論目前仍處于發展和完善之中,學生就敢于提出疑問,例如,“我們應如何看待民營經濟?”還有些問題是社會上剛剛出現的現象,還沒有形成理論上的認識,例如,今年前段時間糧油剛剛漲價時,就有同學發問,“這次糧油全面漲價為什么會突然發生,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等等。
有些問題不是我們中學政治教師三言兩語就能講得清的。尤其是今年上了高二(1)班的政治課后,文科班的學生思維異常活躍,在政治課堂里,經常會出現學生爭得面紅耳赤而我又拿不出令人滿意的答案,甚至會被問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常常被學生們問的沒招時,下課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組里的或年級里的老師請教,或者搬出讀大學時候的課本、資料,或者到圖書館、到網上查詢答案。
有時費了幾番周折終于獲得較滿意的答案后,心情比誰都要興奮和愉快。這時,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的道理,并充分享受著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的快樂。 總之,在新時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師既要有崇高的師愛,又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師德師風修養水平,才能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才能不斷發展自我,從而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_4
人的一生,經歷一次百年不遇的災難已是莫大的不幸,可在前年12月,去年9月,兩個尋常的日期對于重慶開縣的百萬群眾而言,不思回顧,井噴、洪水,一年內接踵而至的兩次特大災難,奪去兩百多個鮮活的生命,災難過去,唯一能笑著談起的,是災區6000多名住宿學生的全部脫險。
上千名教師拋親人、舍性命營救學生,幫助受災群眾的事跡也因此在我們 記憶中更加清晰。在井噴災難中,教師們達到了上級對3420名學生“一個不能丟、一個不能傷、一個不能餓、一個不能主亡”的要求。舍命轉移與營救學生,感人事跡數不勝數。一名年僅21歲的代課教師譚世明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事跡深深感動了我,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這位開縣高橋中學的代課教師察覺到井噴,第一個打電話給學校通知師生盡快撤離,而他則留在村中,挨家挨戶報警,幫助村鄰和學生逃生。
災難過去,人們在家門前找到了譚老師,緊握在他右手的手機告訴人們,10分鐘內,他連續打出了7個報警電話,正是這7個電話讓他失去了最后的逃生時間,也正是這10分鐘的等候,讓譚世明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與他一同離開人世。在那特殊的時刻,與譚世明老師一起被同學們記住的,還有老師們對學生說的暖人心的話:“學生有事,我就有事了”“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帶學生到最安全的地方”“要死我校長死在最前頭,你們放心”。用群眾們的一句話來說,開縣的老師為了學生可以啥都不顧。
災難是一面鏡子,更是一塊試金石。在開縣的兩次災難中,人民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在災難的考驗面前,他們臨危不懼、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在危險面前,他們身先士卒、義無反顧。他們真的讓人敬佩。支撐他們的是責任感和愛心,是黨性和人格! 教育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
師德建設決定我國教師隊伍的失敗,也決定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成敗,師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優良革命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靈魂。重慶市開縣搶險救災、保護學生優秀教師群體和模范教師代表實踐了“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要求,展示了為人師表,甘于奉獻的精神風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在工作中應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師德師規,要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力求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
我認為師德師風所包含的內容,自古就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但“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內容,現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其中在業務素質上,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要求教育工作者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師德師風應注入新內涵:一是視野和思維不能僅僅著眼于學生的現在,要像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二是不能用過去的社會意識形態來教育現在的學生。三是在教育過程中,要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智力,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把教學具體化。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立教,愛崗敬業,為人師表,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務素質,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我校早日進入全國千所示范高中行列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