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清官,歷來是百姓的追求與信仰。因為百姓總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滿足,只要能被官吏幫到哪怕是一點點小忙,他們都會到處傳揚官吏的好處,即使別人不認同,他們也會堅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還得能公正的處理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貪不占,直到生命的終點。 跨越歷史的長河,在數千年的時空中,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龍等著名清官,在他們的傳奇故事的背后,隱藏著中國人綿延數千年“青天情節”!肚骞僦睢穼⑼ㄟ^對這些歷史上著名清官及他們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讀中國人千年“清官情結”背后的歷史文化密碼,那就是對公平正義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國清官廉吏的符號,青天文化在中國的形成和延續,反映了在君主專制時代底層民眾對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對主持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國青天文化的基本內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統為核心,清官廉臣雖有緩和社會矛盾,為鞏固帝制服務的一面,但他們剛正不阿、懲惡揚善的道德人格卻有超越時代的價值。“清官情結”和“青天文化”對現實社會仍具有啟示價值.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數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為官從政者一生戮力奮斗的終極目標。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其中的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彰顯著中國人對
清廉與正義的不懈追求。這種蘊含在文化深處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還在激勵著人們。歷史是天下蒼生書寫的。每一種文化符號的背后,都有對現實的警示與告誡。
歷史是古代中國為官者和讀書人心中的“上帝”,是他們在一生中最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對人間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篇二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正是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具有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
縱觀歷史,“廉則興,貪則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政治清明、主政者清廉、官員清正不阿,則國家繁榮興旺,反之,政治腐敗、主政者無能、官員貪污橫行,則國家離衰亡不遠矣。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致力于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民主法治和道德文化的建設,以致社會的急劇變化造就了一個信仰荒蕪的時代,部分人的價值觀扭曲畸形,在本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為政者、為官者中,更不斷曝光出一些熱衷于追求一己私利的人,他們將群眾賦予自己的權力當成為個人謀利益的工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頗具代表性的“表哥”、“房叔”、“水老虎”等不斷博人眼球,激起了人們的“仇官恨富”心理,更是深深刺痛了群眾的心。
但是,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執政黨的反腐決心之強、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僅采取“大小齊抓,不留死角”的工作做法,堅決懲治“舌尖上的腐敗”、“車輪上的腐敗”、“月餅盒里的腐敗”、“賀卡上的腐敗”等,同時,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絕不手軟。這表明了黨反“四風”工作“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更表明了黨反腐的決心:無論什么人,無論職務多高,只要觸及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正是這樣的反腐高壓態勢,讓許多為官者發出了“為官不易”的感慨,更讓群眾拍手叫好。
歷史是一面鏡子,更是一本教科書,引人深思,發人清醒,在實際工作開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做到以史為鑒,不忘歷史教訓,同時加強制度建設,“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全面復興,堅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三
作為一部全面梳理中國歷史廉政文化的大型紀錄片《鑒史問廉》一開播就受到了社會的關注。我校于2015年1月9號接到教育局監察室的通知,第一時間通知全體教師進行觀看。并且于下午5:00,節目開播前10分鐘連續兩次發校信通通知各位教師,按時進行收看。我校全體領導班子在10號10點到校又集體觀看了紀錄片《鑒史問廉》。大家記憶深刻,紛紛發言表示對這一觀念的認同。
該紀錄片記載了上起國家制度出現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開創的廉政新風,時間跨越5000余年,歷經五大社會形態,可謂源遠流長。漫長的中國廉政史積淀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優秀的文化傳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廉政文化資源。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批判繼承。
它揭示的是以民為本、順應民心的傳統;是勇于進諫和善于納諫的經驗;是不畏強權、公正執法的優良傳統;是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中國廉政史上,涌現了許多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模范人物與典型事跡,如東漢光武帝時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劉宗周。都為倡導廉政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鑒史問廉》實際上就是通過一個個清官的感人故事,來展示廉潔對一個政權、對一個國家、對一個社會的重要性。腐敗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對一個社會的傷害。通過觀看,每一個教師在在該片的好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