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有意思的南京歇后語,快來看看吧。
貢院門口的糕——餿的還是相公吃。每逢考期,常有一些賣糕的攤販到貢院考場門口去賣糕,有時賣不完,變餿了,也不肯收攤離去,結果,餿糕仍被相公(即考生)們買去吃了。此語用以形容某用具或食品盡管壞了,仍由原主人受用。有時也比喻沒有作完的事,仍由當事人作完而不得推卸責任。
陡門橋的筷子——兩頭忙。陡門橋附近竹器作坊制作的筷子,兩頭均為圓形,可以供人任意使用。此語常以形容人們辦事時兩頭奔忙干活的情景。
李光明的伙計——做(坐)書〔輸〕。李光明為狀元境的書店。此語用以形容某人在賭場,或平時打賭毫無把握,只有輸,沒有贏。
高郵到邵伯——六十六。高郵、邵伯兩地相距六十六公里。此語常用以形容某一事物的數目是六十六。
三牌樓的狗跑到四牌樓啃骨頭——為了一張嘴。苦了兩條腿。此語常用于形容、嘲笑貪食之人。
汽車下橋——小開。對老板之子的戲稱。
文德橋上的欄桿——靠不住。據說,清光緒年間的一個端午節,數百人擁上文德橋,爭相觀看秦淮河里的龍舟競賽,以致擠斷欄桿,踏陷橋板,使橋上的人一起跌落水中。淹死許多人,從此便有了這個歇后語。常形容某物不結實,靠不住。
篾街和事——不找外人。從前,蔑街(即今中華門內長樂街),有一爿老萬全茶館,每天總有一幫人要到那里去調解糾紛。如果篾街內部發生糾紛時,就由當地人自行調解,不必去找外人。此語常用以比喻某事可由內部調解處理,不必求助于外人。
趙奶奶進祠堂——罵聲不絕。趙奶奶性情古怪,每次進入祠堂,看到不順眼的事就罵個不停。常用來形容某人發脾氣沒完沒了的罵人。
陳才包嫁女——明兒會事。昔時,南京綢緞商人陳才包嫁女兒,見男方送的財禮不遂心愿,就告訴媒人:“明兒會事!”意在要挾男方。此語常用以形容處理事情時借故拖延,或當天不能辦完,次日再說。
張汝祥的肉——零剮了。清末,張汝祥因刺殺其義兄、兩江總督馬新貽,而被處以凌遲極刑。此語多用以形容事物或金錢被一點點的消耗了。
茅廁上掛門牌——不是戶。形容不講信用的人。
馬巷的花——沒結果。比喻有人作事有頭無尾,不了了之。自明清以來,馬巷一帶專門制作絨花。紙花,這些花當然不會結果的。
屁股上插蘆柴——去就不來。形容有人作事為推卸責任而溜之大吉。蘆柴是用來作紙扎的車、馬。人(辦喪事用)的,到墳上一燒就請去不來”了。
裁縫丟了剪子——只落了個尺:吃〕。形容某些人貪吃貪喝。
茶爐子的水缸——半截下土啦。形容年過半百的人。當地茶爐子的水缸,三分之二的部份埋在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