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巨著,每個人物在每個人心里有著不同的地位感觸。我的心中感觸最深的是劉備。備是三國中蜀國的領袖,長相十分奇怪,臂長過膝,兩耳垂肩。他卻令我喜愛又令我生厭。
首先劉備是一位誠心誠意的人,例如:三顧茅廬那次,劉備不顧前兩次孔明不在,堅持到第三次,終于請來了孔明,讓蜀國強大起來。其次,劉備是一個十分重感情的人。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后,對關羽、張飛十分照顧。
可是,劉備也是一個令我討厭的人物。他是靠權力建造了蜀國,而打仗也只是靠孔明和他的五虎上將替他戰斗而已。劉備對他無用的兒子劉阿斗過分的溺愛,以至讓阿斗長得肥嘟嘟、傻乎乎的,最后讓蜀國衰亡了。如果劉備嚴格要求劉阿斗,那么,在三國之戰中的勝利就該是蜀國的了。
對于劉備這個人,真的很不好評價,如果非得評價一下的話,他也就很是一般般了。不過歷史選擇了誰,誰就是“老大”。因為一切,都是由歷史決定的。
【篇二: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說到劉備,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他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君王。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劉備吧。現在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劉備是仁義之士,他做的所有的事都會講究一個“仁”。從而以奇跡般的魅力引來了很多出色的人才來投奔,所以劉備就是“仁”的代名詞,他做的所有事都很仁道,但其實不然。
民間都是“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說這句話以及信這話的人,一輩子都沒出息,因為他們不懂得人生如戲,不努力演出,觀眾是不會給掌聲的!
劉備在長坂坡那一摔,內蘊深厚、哲理潛藏,乃生存之必須,亦是權謀之典范。古今粉墨登臺者,可曾見如此精彩之戲文?曹阿瞞、孫碧眼,還有劉大耳,最后能三足鼎立,就是因為他們仨都是影帝。
在長坂坡,趙云騎著馬,渾身是血的來到了劉備的面前,并把藏在懷中的小阿斗抱給劉備,呈上幼主。劉備接過阿斗,那叫一個高興啊,不免語無倫次:“阿斗,快,告訴老爸,你是怎么把子龍給救出來的?”
簡雍在一旁聽了不對勁了,忙低聲提醒道:“主公,說反了,你看子龍……”劉備一個激靈,立馬將阿斗像垃圾一樣,摔在地上,同時叱道:“為了你這個不長進的小東西,險些損了我的一員大將!”趙云聽后,從此就被劉備的仁義魅力吸引了,開始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
你們說,劉備的表演天賦是不是很高呢?這就是我眼中的劉備,一個能說善演的仁義之士。
【篇三: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劉備創立蜀漢,三分天下,其政治策略,戰略眼光,用人,人格魅力方面,都不遜色于漢高祖。想想看當時有多時勢力龐大的諸侯如:袁紹,劉表,哪一個有劉備的志向,哪一個有劉備的成就。
劉備當時能駕馭那么多猛將名臣,就說明他的能力突出了。無能者不可能控制得了比他聰明的人,只會反被控制。劉備能夠和北方強大諸侯公孫瓚關系那么好,就說明劉備有過人之處。劉備剛出道時,投奔當時實力最大的諸侯袁紹時,袁紹當時能親自出城到很遠的地方去迎接劉備,者在當時是別的人不可能享受到的榮譽。這更加說明了劉備并不是同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一樣那么無能,那么優柔寡斷!
曹操當時也是很欣賞和佩服劉備的,自認為不如劉備。可惜的是他們始終是戰場上爭鋒相對的敵人。曹操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曾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三國演義的評論。其中曾經說到過:早期征戰的劉備以武勇聞名于天下群雄,數次戰前沖殺。先后有斬:楊奉,韓暹……這些功勞在《三國演義》中卻把它給了關羽和張飛。斬蔡陽給了關羽,火燒博望坡給了諸葛亮,赤壁之功完完全全歸功于東吳周瑜!至少劉備赤壁有40%的功勞,華容道釋放曹操的其實不是關羽。其實是劉備本人。
劉備總的來說是個明君,也是仁君。敢作敢當是他的人品;善于用計是他的智慧;伸張正義是他的作風;豪情壯志是他的氣魄;善于用人是他的戰略眼光。我相信在今天有劉備這樣的人門可羅雀!是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劉備病逝了,那么一統三國的將是蜀國!歷史將會被改寫!
【篇四: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品讀了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寫了從董卓被殺后,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著當皇上,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曹操的詭計多端,劉備的'謙遜愛賢,孔明的謹慎愛國,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這本書刻畫了一個風云變幻而又動蕩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系,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書中讓我最佩服的就是皇叔劉備劉玄德,劉備為人仁厚,大度,忠義。并且一切以人民為主,不可謂是當時的一位大明主。
當時劉備被曹軍打敗,準備棄城退兵,但是這位心宅仁厚,一心為民的明主,怕曹軍進城后進行大屠殺,放心不下當地百姓,所以鋌而走險,帶著百姓共同退兵,導致最后的大失敗,但是我們能看出劉備還是人民為主的,寧可負自己也不愿負天下人,與曹操的寧可負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負我,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由此可現劉備是一位仁厚之人。聯想到今天的政府就是與劉備一樣,一心為人民著想。
劉備更是一位為人謙虛,大度的正人君子,在書中曾說:呂布幾次對劉備不恭敬,但是劉備一而再在二三的以自己的大度解決了。由此可見劉備的大度。還就是劉備不愿趁人之危,荊州劉表想把荊州給劉備時,劉備卻拒絕了,可現劉備是一個真人君子。
最后就是劉備非常尊重人才,求賢若渴,讓人記憶最深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他不顧自己是漢室皇叔的身份,親自去請一個整日農畝之人,并且在一個極為炎熱的夏季,但是諸葛正在午睡,劉備不忍心打擾,便在炎熱的太陽底下,等著他的醒來,可現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在今日,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尊重人才,
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作為學生,我們應該盡自己的全力去好好的學習,去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不怕任何的艱難險阻,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追求自己的目標!
【篇五: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三國演義》是中華古代文學寶庫的一部栩栩如生的瑰寶,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的貪欲和權勢欲,刻畫了封建社會中的君臣、兄弟、夫婦、朋友等關系。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五百多位人物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這歷史人物中,令我難忘的還是劉備。
劉備是個與曹操奸詐性格相對立而出現的理想“仁君”形象。他愛民如子,待人仁慈……
說起劉備,我立刻就想到他“三顧茅廬”。四十幾歲的他竟三次親自拜訪那僅有二十幾無名小將諸葛亮,站在臺階下,幾個時辰,為了得到諸葛亮這個人才,他不惜一切代價,終于感動了諸葛亮,劉備把諸葛亮當兄弟,同吃、同住。諸葛亮為了報答他的知遇之恩,為劉備出謀劃策,奉獻了他既輝煌又坎坷的精彩一生。
劉備為人寬厚仁愛,注重情意。如:曹操囚禁了徐肅的母親,逼徐肅去報效他,而手上無人才的劉備竟為了救徐肅的母親而讓徐肅去了曹營,這樣的高尚品質當今世上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還有著名的“攜民渡江”故事,更看出了他注重情意。盡管這樣會被曹軍追上,但他卻絕不留下老百姓。真是危難關頭見真情。后人詩贊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劉備的一生主張“以德服人”、“強國”、“仁政”。劉備雖沒有曹操光輝璀璨奪目,但他成為一方霸主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文
【篇六:我眼中的劉備作文】
無論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是陳壽的《三國志》,劉備都被描寫成是一個寬厚仁慈的長者形象,但劉備真是一個寬厚仁慈的長者嗎?
我們最熟悉的故事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它反映了劉備的思賢若渴。但劉備真的是一個思賢若渴的人嗎?《三國演義》劉備去找諸葛亮的原因是徐庶去了曹營,劉備軍事集團少了一個高參,憑劉備的才能不足以與沙場老將曹操抗衡,如果你是劉備你會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忙找軍師?至于三顧茅廬劉備能拋下架子也純屬無奈,不拋下架子諸葛亮就不會出山,他劉備總不會坐等曹操消滅他吧。
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劉備傾全國之兵,親率70萬大軍攻打東吳報仇,盡管士兵被陸遜燒得精光,但劉備此舉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被評論為當了皇帝后仍不忘當年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誼,是一個無論如何身居高位都能讓感情高于權利的人。然而劉備是一個重情誼的人嗎?《三國演義》中有“趙云單騎救主”的故事,趙子龍原是公孫瓚的部將,劉備投于公孫瓚旗下的時候和劉備私交甚篤,絲毫不亞于關張。而這個重感情的人就為了讓趙云死心塌地的幫他打仗,只不過利用一下他的長胳膊,把劉禪輕輕放在地下,讓阿斗哭幾聲,等趙云心軟時再把他抱起來,說什么把劉禪重重擲地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我們中國人講究氣節,雖然敗類不少,但總算還有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成語來警示后人。劉備就是一個沒骨氣的代表之一。我們中國人真是奇怪!如果沒骨氣的那人日后有了出息,這就叫“大丈夫能屈能伸”、“志存高遠”、“東山再起”,古代的劉邦、劉備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然如果沒骨氣的人日后沒落了,后人就會罵“賤骨頭”之類刻薄的話語,汪精衛、周佛海就是這樣的典型(我不是為漢奸申辯,我一直認為抗戰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是覺得我們中國人太沒自尊了,怪不得柏楊先生寫文章罵中國人)。劉備從一開始投奔公孫瓚,18路諸侯圍攻董卓,一直到他白帝托孤,筆者就沒敢去統計這期間,他究竟投奔過多少諸侯,這還包括他最痛恨的“奸賊”曹操。
這就是學生看《三國演義》關于劉備的一點認識,淺顯的很,讓諸位看官老師見笑了。
【我眼中的劉備作文】相關文章:
爸爸眼中的我作文01-18
我眼中的英國作文08-08
我眼中的德國作文07-23
我眼中的網絡_作文09-06
同學眼中的我作文09-09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05-02
我眼中的春天的作文01-05
我眼中的西湖12-26
我眼中的幸福09-21
我眼中的花作文精選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