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外,對于家鄉也有著幾分思念。思念家鄉的愁緒也慢慢散開來,對于家鄉的一切歷歷在目。yuwenmi小編整理了相關的散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描寫鄉愁的散文一:
一次周末,一家人準備回農場看望年邁的父母。一吃過早飯便和老公一起到街上轉轉,打算買些東西帶上,突然看見一個紙牌上寫著雜糧煎餅的攤位,我停了下來,欣喜地掏出錢來要買2公斤,老公說你瘋了,我神秘地說你知道啥,我老爸特愛吃這個了,這些年來我從沒有在集市上見到還有賣煎餅的。
父母見到我們一家人十分高興,尤其是見到個子快比我們高的孫子,父親又是問這又是問那,母親慌忙去廚房準備給我做飯,嘴里叨叨著來看我們就行了,還買這么多東西干啥?我說老爸:你看,給你買了你最喜歡吃的煎餅。父親一聽趕快起身走過來,打開塑料袋放到鼻子上聞了聞,笑著說就是這個味,從父親那高興得像個小孩似的眼神中,仿佛也讓我看到了他的思鄉情結。
父母是上世紀60年代從江蘇徐州來疆的,那時候父母親都是農場連隊的職工,4年才有一次探親假,可能由于我們姊妹多、家庭困難的緣故,父母有時候到了探親期,又總是往后推。記得一次父母探親回來,我們姊妹幾個原以為會給我們帶什么好吃的,沒想到居然大老遠的背了一口鍋回來,父親說這叫鏊子,是用來攤煎餅的。
一有時間,父親就會用面粉、玉米面還有黃豆面,親手為給我們制作又大又薄的煎餅,同時還會給我們講起煎餅的來歷。說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沂河、涑河之間,鍋灶盡失,而將士饑餓困乏,又不能造飯,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面粉為漿,將金(銅羅)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后士氣大振,殺出重圍,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做食。父親說老家地處三省交界的地方,雖然煎餅起源于山東,但徐州也以煎餅為主食。
煎餅食用時,卷以各類炒菜、土豆絲、豆腐干,配以醋蒜湯、麻椒油、熟芝麻、酥韌相輔,清香撲鼻,酸辣適度,吃起來十分可口。父親最愛卷的菜是青椒炒小河蝦,但他常常留給我們姊妹三人,他自己每次下地干農活,中午不回家時,卷的則是大蔥、乳豆腐和辣子醬,我也因此喜愛上了煎餅。
前些年,父母均已退休,家也有農場連隊搬到場部,由土坯房住進了樓房,也就再沒有見到父親攤制煎餅了,他每次回老家探親,帶回來的依舊是一輩子吃不夠的煎餅。
從此以后,每次看父母時,我都會帶些煎餅回家,家讓我戀戀不舍,而煎餅味也讓我們一家其樂融融。
描寫鄉愁的散文二:
人們常常把居住得久了有感情了的異鄉叫第二故鄉,我是個固執的人,在我心里,只有一個故鄉。
十幾年來跟隨蘭先生輾轉多地,不論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遠的小城鎮,我都會拿來跟老家相比,這一比,就處處不如老家了。
異鄉的山像一本本時尚雜志,故鄉的山卻猶如撲朔迷離的懸疑小說,神秘多變,耐人尋味。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炊煙已然升起,若隱若現中一縷縷一簇簇,溫暖得如同冬日的暖陽,待陽光從樹縫里射出來的時候,山忽然間活了,宛如一位婆娑起舞的溫婉女子,炊煙纏繞腰間,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嫵媚樣子,真真可人。常綠的大山會隨著四季變更忽而翠忽而墨,季節輪換不斷換裝,沒有徜徉其間的人絕想象不出走在翠綠山間的歡愉和墨綠叢林的安詳。偶遇山澗,溪水潺潺,流連忘返。這本小說年輕時讀它薄,年長時讀它厚,人在山谷,你會感嘆它的高不可攀,獨坐山頂,你會體會李白和敬亭山的“相看兩不厭”。故鄉大山的懷抱,永遠那么溫暖。
北方的水瘦弱,故鄉的水溫柔。嘉陵江繞城而去,回想小時候看到的嘉陵江,腦子里會時常浮現沈從文筆下《邊城》里的鄉村形象:夕陽、江水、碼頭、擺渡人。如今每次回去漫步江邊,卻是另一番景象,伴隨著土木結構的老房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現代化的高樓,江堤上色彩斑瀾的各式遮陽傘下,坐著悠閑享受的喝茶人。要想重新找回小時候的記憶,就得沿著江邊向上或者向下走,遠離城市喧囂,尋找舊時痕跡。直到看不見被鋼筋水泥強行改變的河道,許多大的小的鵝卵石靜靜的躺在岸邊,偶爾會有從兩顆石頭之間艱難生長的一株小草,就心生感動。找塊平整的鵝卵石坐下,聽江水嘩嘩,對于一個漂泊異鄉的人而言,這聲音不僅美妙悠長,仿佛還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情韻,宛若天底下最動聽的音樂,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心靈感召,激起心里最深處的依戀之情。
最讓人放不下的,是故鄉的人,是父親那永遠倒不干凈的煙灰缸,是母親千篇一律的家常菜,是停電以后煤油燈微弱燈光下外婆映在墻上的影子,是大雨之后舅舅滿腳的泥濘,是帶我滿山遍野采山花的表姐,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阿哥,是兄弟姊妹歡聚一堂的熱鬧,是跟閨蜜合吃一碗面條的親密。不管走到哪里,入夢最多的永遠是故鄉的人。
故鄉是畫,質樸、清新,毫無雕飾,歷久彌新一生牽掛。故鄉是歌,簡單、甜蜜,蛙鳴蟲語,聲聲清遠如訴如泣。故鄉是酒,純凈、透明,醇馥幽郁,細膩柔潤回味久長……
我的故鄉,一生的念想。
描寫鄉愁的散文三:
每逢節假日,雙目總要朝高山大嶺那端望去。望著望著,心底便泛起一種沖動,腳底下也有絲絲的癢感了。恨不得縱身一躍,一腳便跨進老家的門檻。正因如此,又一次犯了鄉愁。
已經不止一次這樣了。莫不是某句鄉音觸動了我的神經,抑或熟人來過寒舍不成?尋找初生時熟悉的鄉音,天空盛開的云朵,還有撂過來大把的鄉語。總是這樣,許是在我脆弱的神經處無意中觸碰了一下。
門前的小溪依舊不緊不慢地流淌著歲月的歡欣與饑餓。響晴的天氣里,小溪少不了清亮的歌聲,水草豐美的兩岸擠瘦了小溪的腰身,此時,正是魚蝦活躍的季節,玩捉迷藏把戲的最佳時機。每當鳥鳴喚醒一群懵懂的少年,小溪里灑滿了歡聲笑語——追鬧嬉戲的聲浪。有時,趁著大人不防備,一玩就玩到了夕陽銜山之時,以至于衣衫浸濕,天黑不敢進家門。
這樣的時光,慢得可愛。彈指間,歲月這把無情的霜刀,在我們的臉上刻寫一道又一道皺紋。四十年,在人生的長河里便是一晃而過。
2
眼下,柳綠花正紅。
歲月像一把利刃,割斷數個無法折返的日子。我們相見,更多的是問候,匆忙之后,各自抱緊自己的家,坐在沙發上度著慢時光,撫摸歲月的印痕。
兒時的伙伴是胖是瘦,是洋是土,已經不顯重要了。重要的是,溫故而知舊,喜樂上心頭。回憶是很浪漫的事,一起回顧,尋找記憶,也許,人生的長河里會再次掀起波瀾,即便是微瀾,也是值得珍藏與懷念的。
七十年代的老房子,怕是要走進博物館了。其間的修葺,磚瓦結構替代土墻時代,也曾風光一時。最讓人懷念的,至今仍保留著古建筑藝術的陳家老屋,建筑恐怕要推算到民國時期。這座老屋走過歲月的痕跡,堅守著一分不可多得的頑強。屋頭上的瓦蔥,頂著歲月的滄桑,彰顯出老態龍鐘的模樣。門前的場地,每次回老家,總要讓我停下匆忙的步履。就是走過, 也要回頭再看一眼。這是我以及更多的伙伴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我們的笑聲,哭聲,讀書聲,嬉鬧聲依稀可辨,似乎還能聽到老先生的那桿煙槍搗地的警戒聲。“吃飯防噎,走路防跌”這句告誡語,耳邊快要起老繭了。先人說過的話,只不過在老先生的口中,有來了一次重復,聲音清越。我們并不覺得因聽膩了而反感,反倒起到一種提醒,一種警示的作用。這所老學堂,目送我們遠行,且感讀著歲月的風華。
3
風扯著炊煙,在鄉村的上空游蕩。
此刻,我常一個人立在晨曦的時光里,呆呆的看著。獨有的風味,獨特的風景,獨顯的個性,已經把我融入故鄉的懷里。
房子,村子,渾然一體;人聲,狗吠,從煙霧中竄出。想必,這就是我懷戀故鄉情結的所在。這不禁讓我記起黃庭堅的“曉放白沙口,長蘆見炊煙”的詩句,鄉村炊煙裊裊的情態畢現;范成大在《早發竹下》曾對炊煙有一番細致的描述:“碧穗炊煙當樹直,綠紋溪水趁橋灣”。可見詩人對鄉村情有獨鐘。炊煙成了詩人的一種意象。不是觀察細膩,怎會寫出這么優美的詩句來。我沒有那才情,卻對鄉村的炊煙懷有一種特別的感情。那時,我真想特制一種竹筒或是數節高大的管道,吸納匆匆從爐灶里飄出的炊煙。我以為,那里面一定包裹著濃烈的鄉土風情。
時光總是過得很慢,慢得我找不到感覺。
那時,一年中特有的年味一旦走上來,思緒里就飄出了濃濃的煙火味。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當然沒有現在這么奢侈,檔次也大打折扣。現在,總覺得年來得太快,以致于快得我們措手不及。
4
那時的收成,總是瘦的可憐。
家中的糧倉,用不著犯難裝不下。滿野金黃的稻穗,拖著長長的尾巴,父輩們站在田頭,瞇縫著眼睛,望著,掂量著一年的收成,微笑中顯露出一絲苦澀。那時我們年幼,根本讀不懂大人背后的嘆息與無奈的搖頭。失語的田野,風走過,漾起無邊的波浪,此刻把目光拋向田間,又跟著匍匐下去。
總記起月明星稀的夜晚,哥哥帶我一道,翻山越嶺去斑竹,將瘦癟的布袋塞滿,扛起扁擔夜行的日子。那時,家中連年缺糧,食不果腹。饑餓常光顧我家。自然,借糧是普遍的事。夜歸的一串腳步聲里少不了心里的苦水。扛回家的糧食不經吃,夜里幾個翻身,餓得人無力。玉米糊,蕨根粉,山芋粉常常是主食,一分不可多得的營養快餐。能得到這樣的犒勞算是幸福的了。
在這樣清苦日子泡大的孩子就是能吃苦。不論是艱難到何種程度,都能邁過去,毅力是很強的。現在想來,經歷的事情,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種財富,值得回味與珍藏!
但轉念一想,人這一輩子,越過的坎,走過的路,值得去回味,更值得惦記。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逝,種下的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5
如今,距兒時那段時光,幾近四十年了。四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變化太大,大得讓人不敢相信眼前真實。
每次去老家,路過的面孔多半顯示出陌生,一打聽,是某某人的孩子,原來啊,是某某同學,兒時伙伴的公子。時光簡直過得太快。以至于快得我們無從找尋。
匆匆回老家,可也沒見著幾個熟悉的老鄉。不是進城,就是打工去了,再者,一大部分小青年跑到外地務工去了,家里留下的是幾個老人,守著幾畝薄地,荒草叢生,或是瓜架下吊著幾個干癟的瓜蔞殼兒,甚至大片的天地拋荒,無人興種。這是一種現象,更是中國鄉村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今又三月,陽光灑在故鄉的每一片葉子上,顯出格外的溫暖。此刻,掠過心頭的有風聲的騷動,亦有枝頭的暴綻之喜。
6
故鄉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特別是那些遠離故土的人,一提到故鄉,就會滿眼深邃,心緒飄向遙遠。遠離他鄉的人,思念家鄉,在外漂泊的人,情系故鄉。故鄉是月亮的詩,故鄉是相逢的一首歌,故鄉是情的難舍,故鄉是他鄉遇故知的憂愁。時光荏苒,歲月無情,當我們在外漂流,家鄉血濃于水的親情便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分離感傷。當我們遠離家鄉故土,美麗的家鄉已然就成為了我們思念的故鄉。是的,離別家鄉的幾十年,一個人的鄉愁都在寂寞的感傷中,唯有回味才是體味過往的快樂。這是一篇心靈感傷的文字,迭起的字句浸滿了一個人的鄉愁。謝謝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