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走了夏的炎熱,山林漸漸染成金黃色,秋高氣爽,秋水潺湲,秋帶著清涼,攜著美景,走進人們的生活,涌入人們的心里。下面是yuwenmi小編整理的作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秋天的心散文【篇一】
我喜歡兩句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計算甲子,只觀察自然,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已是秋天了。
現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落葉滿天不知秋,世人只會數甲子”。對現代人而言,時間就是日歷,有時日歷猶不足以形容,就只剩下鐘表了。
城市不是沒有秋天,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在轉到北方了;旭日與晚霞,都與夏天時大不相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了藍色的調子,云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仿佛帶著輕微的風。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記憶中的田園之秋,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的落葉之秋。
若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讓心保有在自然中的謙卑,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看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帶點蕭瑟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人認為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
我也喜歡韋應物一首描寫秋天的詩:“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來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在這風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這樣美麗清明的季節,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么困難啊。
但是,在紅磚道上,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不是更難嗎?
秋天的思念【篇二】
秋風送走了夏的炎熱,山林漸漸染成金黃色,秋高氣爽,秋水潺湲,秋帶著清涼,攜著美景,走進人們的生活,涌入人們的心里。
每個人心中都會裝著自己對秋天的一份理解和感受。
讀歐陽修的“秋色賦”會感受到秋的蕭殺和悲涼。讀郭小川的詩“團泊洼的秋天”,能體味到秋的沉寂和蕭瑟。我的心里,裝著魯西南的秋天,那是我下鄉當知青的地方。記憶里,那里的秋天是收獲、是忙碌、是包容、是歡笑。
剛一入秋,水稻就快成熟了,金黃色的稻菽一望無際,田野變成金色的海洋,秋風吹過,掀起重重翻滾的稻浪。稻田里的水排凈了,該“烤田”了。沉甸甸的稻穗,低著頭隨風擺動。天上,一群鳥兒飛過來,黑壓壓一片。看田人一邊揮動著綁著白布的竹竿,一邊高聲地呼喊,把貪吃的鳥兒趕走。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這叫“趕流蟲子”。過了中秋,就該開鐮割稻子了。月色照農家,戶戶磨鐮聲,人們把鐮刀磨得飛快,村里洋溢著開鐮收獲的喜悅。地頭上,每人包一米寬的幾行,低頭彎腰,摽著勁往前割,看誰割得快。看著一鐮都割不透的莊稼,眾人紛紛估摸著產量,有的說畝產八九百斤,有的說畝產一千斤也打不住,說話間透著豐收的欣喜。
白天把稻田里的水稻運進場院,晚上還要忙著打稻子,這是生產隊最熱鬧的場面。傍晚點起幾盞汽燈,把場院照得雪亮。幾臺脫粒機一字排開,其中有電動的,也有人工的。按照分工,有人負責脫粒,有人負責遞稻把,還有人負責把脫完粒的稻把子垛成高高的垛子,抽空便用馬車送到城里的造紙廠換錢。在脫粒機上干活,必須把頭部包得嚴嚴實實,因為揚起的粉塵會讓人無法忍受。場院里機器的轟鳴聲,人們的說笑聲,孩子們的嬉鬧聲混成一片,真像過年一樣。一直干到深夜,生產隊做一大鍋用豆腐和豆餑熬的咸湯,全家老少都等著喝完免費的咸湯,才回家睡覺。這種場面要持續好幾天,直到把稻子收完打完。
割完稻子就要種麥子,這是稻茬麥,也就是冬小麥。在犁過的稻田里,莊稼把式搖耬,前面兩人拉耬,一人駕把,隨著耬點兒“滴答、嘀嗒”的響聲,一粒粒麥種便播種到地里。聽著耬點兒單調的響聲,拉緊套繩一步步向前拱,心里總是盼著早點兒到地頭,好有片刻的休息。
秋收的又一項內容是收地瓜。生產隊為了省工,收獲的地瓜,在地里就分到各家。社員們就在地里把自家的地瓜切成片兒,曬成地瓜干,田地里頓時變得白茫茫的一片。我們知青分布到十個生產隊,分到的地瓜那么多,沒有時間切地瓜干,存放就成了難題。在老鄉的指導下,我們就挖地窖,直著挖下去兩米多深,然后向兩邊挖,各挖出一個儲藏室,可以存放幾千斤地瓜呢。
離村幾里,是一片葦子地。深秋,綠色的蘆葦變黃了,葦尖上飄動著白色的蘆葦須,好像在提醒忙碌的人們,收獲的時候到了。葦子是生產隊重要的副業,所以收葦子是一件大事。因為割葦子是重體力勞動,除了記工分,隊里每人每天補貼兩角錢,二兩糧票。進葦子地之前,要準備好一雙木屐,穿在腳上,否則,葦子茬會刺穿腳底。早上,天不亮就進了葦子地,直到天黑才收工。割葦子,捆葦子都是體力活,特別是捆葦子,還要有一定的技術,每個葦子要捆得大小基本一致,還要捆得結實,因為賣的時候是按捆計價的。
秋天,實在是太忙碌了,實在是太勞累了!
還有一件需要這個季節干的活是“出蕁麻”。夏天,將砍倒的蕁麻捆起來,放置到水坑里,敷上爛泥漚泡。深秋天涼時,再下到齊腰深的水坑里,把爛泥挖掉,蕁麻就飄起來。將麻洗凈,扒開外皮晾干,就是白色的麻皮,可以織麻袋。麻稈是最好的燃料,燒起來火旺而且無煙。因為天冷水涼,下水前要先大碗喝酒,頗有梁山好漢的感覺。酒壯慫人膽,借著酒力下到水里,仍然感覺寒冷刺骨。經過漚泡的蕁麻,會發出戧鼻的惡臭,出一天蕁麻,身上臭三天。
盡管秋天給人們帶來這么多的辛苦,但人們還是喜歡它。因為,秋天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豐收的果實,是生活的希望。所以,社員們都把平時舍不得吃的細糧留在秋收大忙時吃。我們知青不會安排生活,細糧早就吃完了,只好帶著地瓜面或玉米面干糧下地干活。農忙時生產隊有人專管做大鍋菜,給大伙兒餾干糧,往田頭送飯送水。每到吃飯時,我帶去的干糧總被換成細糧餅子,也問不出是誰換的。心存感激,又覺得不好意思,向眾人致謝,老鄉憨笑作答:“到這里,就是一家人,不用客氣。城里的學生,來俺們這里不易!”這是我在生產隊里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剛下鄉時不會干農活,干出來的活不象樣,覺得難為情,社員們也是這樣安慰我,他們的臉上總帶著善意的笑容。
秋天里,作為初次踏入社會的我,不會忘記在魯西南的土地上,曾經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感受到善良的人們給予的寬厚和包容。不會忘記勤勞樸實的人們,生活和勞作的艱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成為我一生遵循的格言,并成為我教育子女的家訓。
天空,飛過一群南行的雁, “行雁南飛似鄉信”,遠飛的雁,在這金色的秋天,請帶去我對魯西南父老鄉親的思念!
秋天的早晨散文【篇三】
一夜秋雨把路邊柳樹的葉子洗得翠綠,比較昨天的憔悴顯得精神了許多。只是那股蒼老的血液還是在紋路里靜靜地流淌,并沒有因為雨水的沖刷而顯得年輕奔騰。
楊樹的葉子已經開始泛黃,正在加快自己的腳步向寒露奔跑著,似乎要追趕上冬天;而冬天的界碑也已經看得見了。柳樹卻不然,長長的葉子,挺著尖尖的葉梢,仍然招搖地向行人打著招呼。來來往往的姑娘和小伙子被柳葉撫弄著臉龐和秀發,癢癢的不時地抬手撥開柳枝。哇!一股清香撲面而來,沁入心扉舒服極了。小伙子十分的愜意,姑娘還有幾分羞怯呢!
上班的人無心思顧及這些自然界的生態,也無心品味那些無聲的語言。上班不能遲到才是目的。回想起我上班的時候何嘗不是如此。早上匆匆的吃上一口飯,騎上自行車,緊蹬快趕地超過前面的人,后面的人又超過我。就這樣自行車的輪子無情地碾壓路上的樹葉子沙沙地作響,誰也顧不上看看它們的表情和體會它們的痛苦。我飛馳的碾過去了,后面的也是一樣接著壓過去了。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上班是不能遲到的。所以,沒有人去品味樹葉的感受,更沒有人去體察樹葉的痛苦了。
這種經歷對我來說十分遙遠了,遠的就像是一場夢。每每早晨看見匆匆上班的人都會想起當年的情景,一切寄托在早晨,一切歸于下班后的平靜,接著又深深地陷入夢中。那是青春之約,是夢,春天的夢,藍色的夢,我的夢;曾經夜以繼日的在我的心中鼓蕩。我曾經為她欣喜,為她激動,為她每天早晨奔波在上班的路上。
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經常地問自己:“我想要什么?”回答是肯定的,之后又是否定的。眼前的利益似是而非,雖然實在卻不是我想要的;遠大的利益,那真是一個夢,一個山林的夢,一個國的夢,一個生存的夢。這個夢始終是我的追求,探尋一個文明進步的方向!春天的早晨,黑色的沃土,綠野的鮮花;夏天的早晨,繁茂的葉子,蓬勃的生命;秋天的早晨,成熟的夏天為收獲積攢了豐富的成果,五顏六色。在付出與收獲的季節選擇,有喜悅,也有淚水。金風陣陣,紅葉菊香;秋天的早晨也是給生命帶來無限的希望。
有人說:“你想要的,你得到了什么?”我卻不這么認為,我得到了想要的,它在我的心中澎湃著,翻滾著浪花,晝夜不息;這就是感悟。我的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對世界觀的的感悟,對未來的感悟!于是,不知不覺中又形成了夢;一片葉子的夢,一滴水的夢,遠方的夢。
夢醒時,雨停了。窗前的柳樹上鳥雀唧唧咋咋的叫著,這聲音咋聽上去很吵鬧,細細的聽進去就會感到有一種呼喚的力量。走出家門,早晨的路面還是濕漉漉的。楊樹的葉子有幾片黃了卻也不愿意掉下來,它還頑強的搖擺著。其實楊樹葉子落在地上被風吹著跑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呢!只是這風景的美不是每一個人所能理解的,它的蘊藉,它的殘酷,它留下的思維方式我們早已習慣的定式;我們為什么不能更新思維方式呢?或許這一切都會在對立統一的解釋下發生質的思辨。
我佇立了許久,看著眼前的景色,心想著昨夜的雨一定好纏綿的;而我的人生,我的生活會更加的充實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