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研修是一種對于祖國文化的一種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實踐,探索,才能更好地傳承文化。小編整理了相關的日記,快來看看吧。
2016年歷史國培研修日志【篇一】
今天是我們在學院的第一天培訓,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課上時間緊,任務重,但是我覺得很快樂。
老師為我們講了開展這次培訓的目的和意義,還給我們做了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的培訓。下面結合我平時的工作,談幾點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
教育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是教育、教學的大趨勢,它將徹底改變傳統教學的過程和模式,整合的過程將會引起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倡導和探索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教師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么,怎樣整合才能適應中國教育的現狀,獲得最佳效果,需要我們長期努力不懈的實踐和探索。
2016年歷史國培研修日志【篇二】
聽了幾天課,觀摩了正定南樓中學的公開課,結合邢新寶老師關于歷史課件與網絡資源利用的講授,使我深受啟發,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但在改革過程中,既要倡導運用多媒體、分組教學等方式方法,又要尊重學科規律,結合本地區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每一課的特點,選擇最恰當的教學手段。以我們歷史學科為例,正如魏靜老師所言,歷史是文科中的理科,邏輯性很強,并不是單純記憶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就能解決問題的。
而且歷史又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需要借助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地理的讀圖識圖能力,政治的時政熱點問題,既要尊重歷史,又要貼近現實。因此,在實際備課與授課中,要做到內容決定形式,教師服務學生,既要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要彰顯教師的主導引領作用,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歷史教師要肩負起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重任,傳承與創新并舉。借用凱洛夫名言: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德行。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是必須借助于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的。
2016年歷史國培研修日志【篇三】
新編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依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關于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創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及世界發展潮流編寫的,融于了現代教育理念。因此我們的教學理所當然應該依此指示精神設計。也就是說,更新教學觀念,落實四條原則:
1、開放性原則。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改變思想的參照系,擴大思維的空間,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黃濟《教育哲學》P119)。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置中國歷史于世界環境之中,從更為廣闊的領域來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以更為現實的觀點來講解世界歷史和文化;適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寬,引入體現時代性的史學新信息,加強與其他學科間交叉滲透結合。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要求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在教學方式上要求打破傳統封閉式教學,因教學對象、內容、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而變化,并注意由課內校內延伸到課外校外。
2、民主性原則。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學行為民主,教態和諧、平易近人,多與學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3、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性原則。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能力,獨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和“學會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點考慮。教師要重視“主導”作用,特別是采取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
4、發展性原則。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尤其是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推動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