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必須要跳出紙上談兵的怪圈,不但要記,更要去做,對群眾所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盡快幫助解決。對暫時不具備條件和能力解決的問題,也要耐心向群眾解釋清楚,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聯村聯戶工作日記【篇一】
今天是11月25日, “節到小雪天下雪”,剛過小雪就有寒流來襲,不經意間落了一地的雪花。一大早,我們從縣城出發,冒著凜冽的寒風,踏著皚皚的積雪,陪同省市縣地稅系統的干部去河屲村,這是雙聯行動以來他們第四次進村入戶了。
河屲村是新添堡回族鄉的一個漢族村,有6個村民小組,272戶,1563人;全村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40畝。這幾年黨的惠民政策不斷加大,河屲村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種植全膜玉米、馬鈴薯和勞務經濟,群眾的日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公路一直是制約該村發展的瓶頸。
進入新添境內,路邊大型的宣傳牌上 “深入開展聯村聯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語十分醒目。田野里玉米收割后的草垛被漫天的雪花渲染成一座座隱隱的小山,一眼望不到邊。村子里家家戶戶門前院內都堆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又是一個豐收的年景。
一路上,省電視臺的王主任不時地停下來拍攝。每一個村莊,每一家院落,每一處場地,他都要不斷地變換角度拍攝,雪后農村的景色讓他流連忘返,嘆為觀止,總感覺拍不夠。
市局的李局長說他們這次來是對一年的聯扶工作進行回
頭看。他們要再走訪一些群眾,再做一些基礎性工作,為來年的工作做個謀劃;更重要的是要看看他們捐資修建的公路怎么樣,老百姓還滿意不滿意,哪些地方施工還不到位,還有哪些問題急需要來年解決。
的確,年初他們來調研,走走停停,幾乎是徒步進村的,因為河屲村只有一條三輪車才能勉強通行的小路,當地的農產品出不去,外面的東西也進不來,嚴重制約著河屲村的發展。當時,看到這個情況,作為聯系單位,他們也很著急,馬上聯系省廳領導說明情況,經過短時間的協調運作,決定捐資30萬元幫助當地群眾修通這條公路。
縣局的路局長說,這次雖然天氣不好,但大家的熱情卻很高漲,因為他們是坐著小車來的,總算為聯系村的老百姓解決了多年來最迫切的困難。在上李組的李生才家,老漢拉著路局長的手一遍遍說“真的很感激政府,這是我們老百姓多少年都不敢想的事,還是黨的政策好”,高興之情,溢于言表。隨行的村干部開玩笑說從開始修路到結束,李老漢每天都在路上視察指導施工。從老漢的眼神里我也看到了欣慰,這條13公里的路,不知承載著山里老百姓多少夢想與希望。當然,作為一名鄉鎮干部,我想的更多的是一種擔當、一種責任。
河屲村的干部在村委會生了火爐,準備了瓜子小吃,但是地稅系統的干部們并沒有去圍著火爐座談逗留,大家在入戶和
察看公路的過程中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溝通,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任務。
在實地察看了新修的公路,又入了一些農戶后,我們在上李組村莊上面一個彎道前的開闊處拍攝留念,身后是綿延的大山,腳下的公路在不遠處拐個彎伸向遠方……
省電視臺的王主任說,這次走基層他收獲不小,得到了非常好的素材。他用自己的鏡頭真真切切地記錄了雙聯行動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也深刻感受到雙聯行動確實是鍛煉干部,改進作風的務實之舉。
聯村聯戶工作日記【篇二】
今天,春風拂面,細雨潤物。李安運局長放棄雙休日,來到我們“三送”活動掛點的謝坊鎮水南村,看望我局“三送”下派干部,一同參與開展“三送”活動。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安運局長十分關心村里的農業生產。今年該村從無到有,發展了煙葉種植面積100畝。剛到村里,他就要求我帶他到煙田去看看。來到煙田,看見成片的煙田蓋好了地膜,便饒有興趣地和正在煙田耕作的劉桂生攀談起來。劉桂生告訴李局長說:“這片煙田是我和劉濤生合伙種的,現在種煙的政策非常好,市里和鎮里也有很多補助和獎勵,預計全年光種煙就能賺幾萬塊呢”。隨后,李局長又來到上楓水渠“三面不見土”硬化施工現場,了解施工進度和資金籌資情況。經過多次打報告向上爭取,該水渠現已修復1000余米。當得知還有一半工程尚缺資金時,李安運局長要求,要繼續與水利局進行溝通,爭取盡快立項,把這條水渠全部修好,確保村民的春耕灌溉用水。當看到村民正在路邊種樹時,李局長又揮起鐵鍬,不一會就種好了一顆白楊。并叮囑我們說:“現在正是種樹的好季節,這也是我們三送的一項工作嘛。”
隨后,李局長又趕到水南小學。村支部書記劉濤生介紹說,學校的操場以及通到學校門口的道路因缺乏資金一直未能硬化,學校教學樓也年久失修,不能滿足正常的教學需求,希望我們能夠幫助解決資金問題。了解情況后,李局長當即就給贛州市教育局的領導打電話,詢問關于教學樓改建立項的問題,并希望贛州市教育局能夠大力支持。之后,我也馬上與瑞金市發改委和教育局的領導聯系,他們也承諾會盡量考慮并予以傾斜照顧。
春雨潤萬物,好行聚民心。我們“三送”活動就要像這春雨一般,隨著絲絲春風,滋潤群眾的心田,這樣“三送”活動也才能真正成為春風化雨潤民心的好活動。
聯村聯戶工作日記【篇三】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始以后,省衛生廳血液中心干部王鵬來到了徽縣永寧鎮泰佰村蹲點工作。3月26日,王鵬和第一批到村上搞幫扶工作的干部將離開泰佰村,在他的工作日志里,記錄了他在泰佰村蹲點的所見所聞、所做的工作和感想。
王鵬在3月15日的日志中這樣寫道:13日,我隨省衛生廳血液中心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小分隊抵達所聯系的徽縣永寧鎮泰佰村時,已是下午6時。3月的山村,春意融融,路旁的柳枝已吐出了綠芽,路邊的油菜綴滿花蕾即將開放,遠處山坡上是大片綠油油的麥田。放眼望去,山坳里零零星星散落著炊煙裊裊的農家小院。
走進村子,籬笆墻、柴草垛、土木房、磚瓦房次第進入視線。從民居條件來看,這里的群眾生活并不富裕。
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植被豐富、鄉村氣息濃郁是泰佰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在3月23日的日志中,王鵬寫道:這幾天,我和同事主要的工作是了解村情和調查群眾生產生活情況。8天時間,我們完成了泰佰村7個自然村的走訪調查工作,摸清了村上的基本情況,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盼,拿到了開展幫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
泰佰村共248戶村民,1002口人,貧困戶有142戶,人均收入2200元。群眾主要種植玉米、洋芋、小麥、油菜等,大部分土地是不適宜耕種的山地和林地,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現代化農機具應用較少,村上缺乏特色產業支撐。村民居住條件差,大部分人住的還是破舊的土坯房。交通極不便利,通往永寧鎮的7公里山路全部為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土路。
我覺得,泰佰村群眾貧困的原因是基礎設施滯后、農業多年沒有新突破,村民思想守舊。這里迫切需要有思路、有魄力、能夠引領大家發家致富的基層組織。
在3月25日的日志中,王鵬寫道:今天上午,我和小分隊的同事組織召開了蹲點調研工作情況座談會,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參加。我代表省衛生廳血液中心把蹲點期間所做的工作向村上群眾進行了匯報,并就今后的發展、脫貧項目的選擇等和大家進行了商討,還告訴了村上人我們的具體幫扶規劃。
在征詢大家的意見后,我們省衛生廳血液中心決定在村上建一座衛生室,配齊常用藥品和簡單診療器械,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不出村就可以就診。還要協調省城專家組建一支醫療服務隊,在春播結束后來村上開展一次送醫送藥的義診活動,為鄉親們送醫送藥送健康。
在日志的最后部分王鵬寫道:這本“蹲點日志”是我這次駐村工作最大的收獲,里面記錄了泰伯村的社情民意,也有我和同事們診斷出的群眾貧困的原因,想出的脫貧致富的“點子”。
我們省城的干部下鄉駐村,或許不能解決貧困山村面臨的所有問題,但我們的到來,給鄉親們增添了脫貧致富的信心,我們的幫扶規劃一定會讓村子變個樣。
一位大娘的話讓我很感動:“你們省城的干部大老遠地來到咱村,吃住在村上,我們也不求你們非要辦成多少大事,只要心里裝著咱們,多關心特別困難的群眾,我們也就滿足了。”
我相信,通過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泰佰村群眾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