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脫貧下鄉民情日記【篇一】
2月20日 晴
天不亮我們幾個人就全醒了,比平時在家醒得還早。
按照計劃,今天早晨要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學習強衛書記寫給縣委書記的信,并研究近期宣講活動的要點,這是我們駐村后開的第一個會,雖談不上正規,但要讓參加會議的老鄉們聽得懂,聽得明白,大家心中還是有些緊張。
想不到鄉親們的積極性這么高,剛吃了早飯,村委會里已經坐滿了人,我們心里熱乎乎的。
會議首先從學習省委書記寫給縣委書記的信開始。讀罷兩封信的全文,大伙的感受很多,說得最多的是省委書記心里始終記掛著咱們農民。大家還說,要切實按照強衛書記在信中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緊密結合上莊村實際,認真規劃,營造好科學發展的氛圍,抓好鄉村黨建工作,加快上莊村的發展。
看著鄉親們被激發起來的熱情,我們幾個也給大伙表了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寫出來的,也不是喊出來的,要千方百計加快發展,艱苦奮斗,用干部的辛勤勞動,換來群眾幸福指數的不斷提高。
會散了,我們每個人心底的壓力也更大了,強書記的信不但對我們做好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全面推動“五送五幫五推”活動注入了精神動力,也對駐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午,結合這兩天進村入戶所掌握的情況,工作組按照萬名干部下鄉要求,提出了工作目標:立足本地實際,整合資源,找準農村增效、農民增收的著力點,努力破解資金短缺、帶動乏力的問題。
經過集思廣益,大家梳理出當前的工作重點:認真制定好發展規劃,選準選好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努力破解生產力落后、難以增效的難題。堅持旅游富民、商貿活區,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和就業渠道;努力破解人才匱乏、后勁不足的問題。大力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穩步實施義務教育,強化職業技術培訓;努力破解規劃不全、導向不明的問題。科學發展規劃,要符合地區實際,突出重點,規劃一項,成一項,切實幫助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充分發揮兩委班子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交通、衛生、文化、教育等建設。今后,我們就要按照這些思路展開工作,幫助上莊村人生活得更幸福。
脫貧下鄉民情日記【篇二】
10月16日星期三 天晴
入鄉駐村已到第三天了。今天我們按照鄉上的安排,去xx村下邊的陶家村觀摩學習秋季雙壟全膜覆蓋技術。因為那里有個種植老板承包了千畝撂荒土地,準備在明年開春時種植馬鈴薯。正好這些天他在組織勞力開展秋季覆膜。和我們一同前往的還有鄉政府梅鄉長和縣新聞中心的小鐘記者。
走出鄉政府大門往縣城方向走了一公里多,車輛拐彎跨過米拉溝走上了一段崎嶇的山路。路面不寬,斜跨在陡峭的山坡上,坑坑洼洼十分難行,從車窗望右望去,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隨行的鐘記者嚇得的眼睛都不敢睜。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行駛,我們到達了洋芋老板的“大本營”。其實那是個窯洞,因為那是在土崖上挖出一個深坑,然后在上面搭些木棒,上面蓋些草和土,就成了簡易的房屋洞。我們下車時,窯洞門前支著一口大鍋,聽洋芋老板說鍋里是在煮洋芋。車輛無法繼續前行,我們稍稍休息后,跟隨洋芋劉老板徒步向山上行走。山路曲曲彎彎,比較難走。不過政府梅鄉長似乎走慣了山路,走得很輕松。對于這點山路,我也很輕松,一直快步走在大家的前面。約莫走了40來分鐘,我們終于走到了山頂。向下望去,劉老板所承包的大部分耕地已翻耕并進行了秋季覆膜,白茫茫的一片連一片,好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池塘。從山梁繼續前行一公里左右時,一大幫農民群眾正在田里用機械覆膜。我們來到田邊,和農民們一陣寒暄后,一個個都拿起鐵锨,和田里的老農們一齊跟隨覆膜機開展覆膜。以前沒見過覆膜機,開展覆膜一直是用起壟機起壟,用手工覆膜。現在的覆膜機十分靈活,除在地頭需要對地膜壓土外,起壟、撒肥都是自動化。梅鄉長和我們駐村幫扶組工作人員一齊從老農門手中接過鐵锨,一前一后地跟在覆膜機后邊往鋪好的地膜上壓土。壓土的技術不難,每隔一米左右壓上一道土,害怕刮風后地膜被卷走。在和老鄉們說說笑笑的干了20來分鐘后,沒有勞作習慣的我們似乎有點累了,一個個氣喘吁吁。隨行的記者不斷地抓拍我們勞作的照片,但是大家都似乎有點難為情,也許是認為有點做作吧。對于我個人而言,這點勞動真的算不了什么。因為我從小在家幫助家人下田勞動,這么一點勞動真是小菜一碟。
道別田里勞作的鄉親們后,我們下山。比起上山,下山較為輕松。可是對我們隨行的小鐘記者來講,這一上一下的徒步行走已夠受了。到山下劉老板的大本營時,門前大鍋里的洋芋已香氣撲鼻。揭開鍋蓋,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洋芋綻的開了花。大家樂呵呵地大吃起來。味道真的很香,以前不怎么愛吃煮洋芋的我,今天卻一連吃了三個。吃過洋芋,我們開始坐車返回。可能是累了,大家都不怎么說話。望著窗外的大山,我在想近年來干群關系疏遠甚至惡化,與我們的廣大干部不能很好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有很大的關系。這次選派干部開展的入鄉駐村活動如果能深入扎實地開展下去,將對改善干群關系發揮積極的作用。
脫貧下鄉民情日記【篇三】
群眾心里有桿秤
按照走訪計劃,18日下午,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分別走訪慰問了困難戶和五保戶。
走訪慰問的第一戶是特困戶王新章,今年73歲,老伴已去世,目前全家五口人,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外出打工,一人獨自生活,患腦血栓病近四年,腿部有殘疾,行動不便,個人有3.9畝地,由女兒幫著種,包括土地收入和殘疾人、低保戶享受的保障金,全年收入2000元左右。在全面了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后,我拉著老人的手,問還有什么困難需要解決時,老人連聲說:“沒有沒有,政府很關心我們,不能再給政府添麻煩了。”當我給老人送上慰問金時,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長滿老繭的雙手緊握我的手不放松。離別時,跛著腳執意將我送到門口。
來到五保老人溫傳祥家時,老人正在準備吃晚飯。通過交談,得知老人今年74歲,1970年4月從蚌埠下放到姚山村,現有5畝地,包給別人種,自己平時主要以撿破爛為主,全年收入2400元左右。當我問到老人過得好不好時,他十分激動地說:“比過去幸福多了,逢年過節,上級政府都來看俺,給俺送被送糧送錢,共產黨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俺今天”。站在一旁的我感覺得出,老人的話發自內心,讓我很受感動。臨別時,我給老人送上慰問金,老人連聲說謝謝,并目送我們很遠。
近年來,雖然農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依然還有部分群眾因孤、病、殘原因導致生活困難,說明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群眾理解。然而通過與群眾的座談交流,特別是通過與王新章、溫傳祥兩位老人的交談,我感到他們對黨和政府的衷心擁護,感謝現在黨的好政策,大多數人是通情達理的、是很容易知足的,只是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他們暫時的生活困難,不愿黨和政府。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心中有百姓,百姓有桿秤,只要我們心里裝著群眾,群眾心里也會裝著我們。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領導干部,我們一定要堅決執行上級黨委決策,把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帶到基層,送進百姓家中,讓廣大群眾明白黨的政策,感受黨的溫暖,特別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早日走出困境,過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