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剛拿起碗里的包子。媽媽走了過來說:“吃好了,做一下作業去折元寶。”我說:“好,那為什么要折元寶。”媽媽說:“今天是冬至。”哦哦哦。我快速的吃好,做完了數學作業。
終于開始折元寶。不好忘記了怎么折,在上上上個星期六還折的。我就偷偷的看奶奶怎么折。哦,怎么簡單都不會。我們一邊折,一邊說。奶奶說:“怎么這么久都沒聽到你們考試了?”我說:“您怎么這么喜歡考試?”奶奶說:“我就喜歡你們考試得好成績,參加比賽得好名次。”折好了,奶奶和媽媽就炒菜了。
開始燒元寶了,讓弟弟在門口燒幾張,再進門。全部燒好了,我就拿去倒了。我記得上次,有人再釣魚,我倒在了枯草上。就去吃飯了,我看見了那里在冒煙,就跑了過去。不好著火了,這幾個釣魚的人怎么不滅火。他說:“不要緊。”我不放心,就澆了五桶河水。所以這次我一倒,就連澆了幾盆水,吃一塹,長一智。
【篇二】
“冬至大如年”。按通常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豆腐、吃餃子、喝老母雞湯,迎接就要到來的數九寒天。
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差,生活艱苦,吃上一頓餃子可是件歡喜事,也是件難事。寒風凌冽,家里的老人早早起來去菜市場,捏著肉票排隊買肉。即便低聲下氣,營業員也是將頭抬到天上,隨便賞一塊。那一塊肉基本見不到瘦肉,白花花的,得用力抓住才不至于滑落。順便買些蔬菜,回家后擇好洗凈瀝干切碎,和那已經剁好的肉泥混合在一起,再加上蔥、姜、油、糖、鹽、醬油等,攪拌均勻。餡料準備好了,大人們又開始和面,一遍一遍地揉,一拳一拳地揣,直到面不軟不硬方才滿意。
一切準備就緒,一家人便在桌面上清理出一塊位置開始包餃子。根據年齡和能力,家里人各有分工:母親搓面切面頭,我搟皮,外婆包餃子,年幼的弟弟將包好的餃子整理到竹匾中,高齡的曾外祖父負責下餃子。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看著外婆拿過一張餃子皮,放入適量的餡兒,轉眼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呈現在面前,感覺像變魔法一般。
餃子包到一定數量時,便燒開水下餃子了。那一只只白胖的餃子在沸水中上下翻滾,煞是可愛。水開三遍之后,餃子熟了。揭開鍋,香氣撲鼻,饞得人直咽口水。盛出兩大盤,一盤送給沒空包餃子的左鄰右舍,一盤自家老老小小共同分享。吃著,說著,笑著,繼續包著。那餃子里包入了溫馨、幸福,吃餃子更多的是享受濃濃的親情。
歲月流轉,兩位老人已仙去,而現在的我們又忙于工作和家務,很少再有時間和母親圍在桌邊包餃子。即使調配的餡兒再好,只要是用那買來的餃皮包裹,總少了那一份餃子香,卻又多了一份思念、一份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