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祭祀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祭祀作文 篇1
前幾天,我們一家去了臺山祭祖。
來到臺山之后,我們先去逛了逛街,我看到一個伯伯帶著一個七歲的小女孩,那個小女孩在用竹篾編鳳凰、螞蚱、還有玫瑰花。我發現,用來做鳳凰身體的竹篾,是有顏色搭配的。比如,身體前面部分用的竹篾顏色是較深一點的,后面部分用的竹篾是較淺的,中間部分則是由深到淺漸變的顏色,螞蚱的身體也是一樣。
逛街時,我還看到了騎樓。騎樓的一樓是一條走廊,走廊一面是商店,一面是大街,二樓才用來住人,就好像“騎”在走廊上面,所以才叫騎樓。騎樓在下雨天時可以擋雨,有太陽時可以擋太陽,只有下雨天居多的地方才有。
第二天,我們就去掃墓了。地點在山上,我跟著親戚們上了山。到了目的地,我發現墳墓上面有很多草,好像都是一個品種的,媽媽告訴我,這種草叫蕨,恐龍還在時候,那些不吃肉的食草恐龍,大部分的營養都是由蕨類提供。一個伯伯用鐵鍬把蕨除干凈,父親說,這叫掃墓,就是把墳墓清掃干凈。我很奇怪:為什么只有今年有?前幾次來的時候都沒有呢?父親告訴我,這種蕨每年都會長,只是因為前幾年在我們來之前,那位伯伯就把它除干凈了,所以我們才看不見。掃完墓,我們就開始燒紙錢、拜祖宗了。我學著大人們把雙手合在胸前,請祖宗保佑自己。
臺山祭祖有一個習俗,祭完祖,在山上就可以把祭品吃了。祭品也很豐盛,有鴨蛋、發糕、燒鵝、烤乳豬……不僅是參加祭祖的親朋好友吃,連不認識的人,只要他愿意,也可以過來吃。
回鄉祭祖是一種習俗,大人們平時上班工作很忙,還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和親戚朋友聊聊天,見見面,放松一下心情。下午,我們和親戚一起去了喝下午茶。父親用自己帶來的正山小種,泡了茶。我們喝著茶,吃著菠蘿包。對父親媽媽來說,真是一個難得休閑的下午!
祭祀作文 篇2
今天早上7點鐘,父親就把我從夢中叫醒,叫我去上墳。
我坐著父親的摩托車,先來到廣場,父親看超市的門不開(父親準備買點點心,餅干,做上墳用的東西),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激動,因為要給奶奶掃墓,奶奶在我3歲時得了心臟病去世了,但是我聽母親說:“奶奶很疼我。”
到了村里,父親到商店買了紙錢,香,來到地里,父親把買的東西放在墳前,開始祭拜,祭拜完之后,父親在麥地里割了一小堆麥子(可能是清明時節的習俗吧),然后父親把它掛在門上。
最后,我和父親又回到了縣里……
祭祀作文 篇3
“劉大哥哎!我的親啊!你把我比作你的什么人哦!”咿咿呀呀的唱腔,縈繞在我的耳邊,這段花鼓戲是奶奶的最愛。也是我為數不多常聽的花鼓戲。不過,8歲之后我再未聽過《劉海砍樵》。因為,我8歲那年奶奶過世了。五年過去了,時光如梭,一去不返,歲月卻從未沖淡奶奶在我心里的臉龐,反而更清晰,更慈祥。
清明節那天,我同父親一起去山里給奶奶掃墓。在路上時,街道兩邊可以看見商店門前掛著各式各樣的'、五彩斑斕的燈籠,圓的、方的、紅的、紫的各種各樣的,爸爸也買了兩個紅燈籠,讓我看著,車上還有一袋子的黃色的有著圓圓的小孔的紙錢,我心不在焉的擺弄那疊黃紙,心卻早已飛遠。
離奶奶的墓越近,我就越緊張,我感覺心臟都快從胸腔里跳出來了一樣。遠處是一片荒涼的林子。在那里就葬著我魂牽夢繞的奶奶。車窗外人來人往,叫賣聲不絕于耳,與往日不同的是多了一種綠色的、圓圓的吃食,為清明平添幾分味道。
青團子!
我猛的想到它。青團子以前每年清明節時,奶奶都會親手做給我吃。奶奶告訴我,青團子是江南一帶的人用來祭祀時的必備食品,顏色油綠如玉,口感糯韌綿軟,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剛出蒸鍋時清香撲鼻,令人食欲大開。又到了一年清明,但是卻再也沒有奶奶的味道了。
奶奶的墓周圍全是草。一眼望去出來綠,還是綠。我用樹枝撥開纏繞在墓碑上的紙條,心里這才稍稍舒服一點。父親早已在燒紙錢,望著奶奶的墓,不知道是煙熏的,還是怎么的,眼淚下來了,感覺得到豆大的淚珠在臉頰行走。吸出一口氣,擦干淚,和父親一同燒紙錢,紙錢燒完之后,父親就放了一捆鞭炮。鞭炮的聲音震耳欲聾,好像唱花鼓戲的敲鑼打鼓一樣熱鬧非凡,猛地一下,我好像又看見奶奶在給我唱戲,抬頭,周圍一片綠色。
父親要我給奶奶磕三個頭,磕頭的時候許個愿,讓奶奶保佑自己。本來之前想了很多愿望的,但三個頭磕完之后,我一個愿望都沒許,磕頭時心底想的都是奶奶,哪還想得起許愿的事。
父親把燈籠掛在墓的兩邊,像要是在晚上的時候為奶奶照亮回家的路一般。
“滴……滴…”雨水滴在樹葉上發出響聲。抬頭,下雨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劉大哥哎!我的親啊!”這句花鼓戲詞,縈繞著,糾纏著,久久不肯散去。
清明,欲斷魂。
【【精華】祭祀作文三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