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即將完結,我們對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這也意味著,又要開始寫日記了。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觀察日記5篇,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觀察日記 篇1
4月23日 星期二 陰轉小雨
今年,爸爸從外面回來,給我帶回一個小罐子,里面有兩只蝸牛。我很好奇,仔細地觀察著它們。爸爸還在旁邊給我講解。
蝸牛的身體非常軟,頭上有四只“觸角”,上面兩只比較短的是它的鼻子,下面兩只比較長的是它的眼睛。蝸牛背上馱著一個像海螺似的貝殼,這就是它居住的小房子。要是累了或是越到危險,它就會縮進這件“小房子”里去。
我突發奇想,都說蝸牛爬得慢,何不讓兩只蝸牛進行一次賽跑?說干就干,我將兩只蝸牛分別放在卡片上,仔細地做上了記號。
比賽即將開始,我將兩位選手“請上場’,并讓它們做了賽前“熱身運動”。比賽開始,身為裁判的我急的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而兩位選手卻優哉游哉的慢慢爬。大約過了4分鐘,兩只螞蟻才爬了十厘米遠,好慢呀!我只好耐心等待。終于,1號選手通過了終點,取得勝利。
我仔細觀察一下,發現它們跑過的地方,留下了兩條亮晶的線,真有趣,運動員還給自己畫跑道啊!
這兩只小蝸牛真有趣!它們帶給了我歡樂,帶給我知識,更帶給我一顆好學的心。我感謝它們!
我的觀察日記 篇2
7點30分,準備好攝像架,背著電腦,開始進入教室區域。今天的安排,是接受邀請全天觀摩王亞玲的班級,并參與數學教研。
到教室后,王亞玲已經在教室了,有三兩個孩子先到,在讀書,或與王亞玲交流寫繪或讀書的情況。陸續到達的孩子,多數在讀書,有些孩子則先觀察教室里的魚兒早晨有什么變化。王亞玲提醒:“別動,魚兒還在睡覺!”PPT的音樂若有若無,輕柔極了。上面有孩子們在小屯公園的照片,還有到教室里應該做的事情的提醒:
1、作業:數學練習單、挑戰題、口算練習冊、生字本;
2、上課準備:晨誦本、鉛筆盒、膠棒——整齊;
3、還書;
4、水杯;
5、安靜地閱讀。
其中,“安靜地閱讀”字體是黃色的,顯然是在強調。旁邊紅色的字很大:
草頭娃娃:
“草芽尖尖,
我是冬天里的春天。”
孩子越來越多,7點50分左右,已經基本上到齊了。自由、放松,但沒有喧囂,多數在認真地讀書,有些借書還書或做作業,真好。
一
很快,8點了,晨誦的時間要到了。
PPT轉換成“我要做個好孩子”的面前,意味著晨誦開始了。我注意到,老師沒有說一句話,要求學生坐好之類,孩子已經主動地坐好了。
沒有起立,直接放音樂《好媽媽》,孩子迅速坐端正,開始唱《好媽媽》:
我家好媽媽,
下班回到家,
勞動了一天多么辛苦啊!
媽媽媽媽快坐下,
媽媽媽媽快坐下,
請喝一杯茶,
讓我親親你呀,
讓我親親你呀,
我的好媽媽,
我的好媽媽……
歌聲結束,先是一個短暫的交流:昨天和前天,給爸爸媽媽送畫,你們畫了沒有?
溫習《爸爸睡覺我不吵》:
小花貓,不要叫,
再叫不給你吃飽。
爸爸上了深夜班,
回到家里在睡覺。
爸爸睡覺我不吵,
請你乖乖也不叫。
我來寫字又畫畫,
小貓小貓快來瞧。
老師開始出示部分孩子的寫繪作品(送給爸爸的畫),并對畫面進行敘述,仔細地講解畫的內容,相當于“復述”寫繪內容。講完后再肯定表揚孩子的敘事越來越清楚。
8點零4分的時候,有一個孩子遲到了。老師沒有說什么,做了一個讓他回座位的'暗示,沒有停止講課,繼續分享孩子的作品,講得繪聲繪色,都是分享為主,再指出還要努力的地方。
9分鐘以后,開始進入晨誦《走路靜悄悄》:
我要學貓貓,
走路靜悄悄。
樓下張婆婆,
最怕吵和鬧。
腳步咚咚咚,
嚇得她心跳。
要是嚇出病,
那可怎么好?
老師先讀一遍,然后一句句帶讀,帶讀兩句,順帶解釋貓的腳的特點。
帶讀結束后,要求全班一起讀。學生讀得很好。孩子把“張婆婆”讀成“張奶奶”,老師又把這句帶讀了一遍。
然后,找一個同學(劉樂柱)單獨來讀。讀得不熟練,但是都讀正確了。又叫袁欣儀讀,讀得比較流暢,兩個小孩,都把“張婆婆”差點讀成“張奶奶”,然后都自己迅速糾正了。
接下來齊讀,很流利。
然后老師指導朗誦:“走路靜悄悄”要怎么讀?能不能高聲吼讀?(老師示范,學生笑)
學生又讀,學生讀出了變化,雖然還不到位,但是意識已經不自覺地有了。
老師范讀,略平了一些。如何根據內容調整語氣?這種意識要反復地練習。
然后男女生分角色讀。
老師說,這不像小傘兵讀的,像張婆婆讀的!要安靜地讀,但不要懶洋洋地讀。學生有些不知所措了。老師又范讀,這時候下課鈴響了。
全班再讀一遍。(有孩子又出現將“張婆婆”讀成“張奶奶”)
老師發下晨誦詩。
整個晨誦,是很從容自由的,——多數時候,晨誦是不必雕琢的,因為時間太緊張了。晨誦在一年級最重要的仍然是數量,如果要講要點,在大家已經熟悉了流程之后,一年級有兩個內容是重要的:一是朗讀,如何防止吼讀,讀出變化來,今天老師示范得不夠,指導的時候學生就不太聽明白了。朗讀訓練就是要訓練學生控制自己的聲音,用聲音將詩歌內在的變化呈現出來。二是滲透于晨誦中的情感或德育目標。今天的《走路靜悄悄》是可以略作延伸的,課件上應該就有延伸部分,只是沒時間了,也沒關系。
另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寫繪的分享,花比較久的時間是值得的,而且分享是細致的。只是,可以考慮要么提前上晨誦,要么將寫繪分享放在語文課或繪本課前,或者中午及暮省時間,為晨誦留出充裕的時間。
我的觀察日記 篇3
5月5日天氣:雨
哇!長得可真快啊!綠豆苗像打了氣似的,一下子猛長到九厘米左右,底部長著細細的白生生的根毛。窄長的葉子完全展開,沒有枝干。莖上有一些胚芽,而且有的莖上長了兩個不是朝向一個方向的兩顆胚芽。
我的觀察日記 篇4
第一天
蠶寶寶軟軟的,雖然很弱小,但我們也不能傷害小生命,每一種小昆蟲都有它的用途,蟋蟀可以在夏天的時候叫,蠶絲不但可以做成服裝、化妝品、保健品,而且還可以用家紡產品上。又瘦又小的蟻蠶只有一厘米長,它們很樂意吃桑葉,有的從邊緣開工,有的從中間開工。你們可別小看它,昨天才放下五大片葉子,今天的桑葉就成了一個個的“大窟窿”了。
第四天
現在,我的蠶已經長得比較肥了,吃的桑葉也多了!它們的身體很光滑,摸著很舒服,它們的腳非常多,非常小,趴在桑葉上相當牢固。當我給它們換“床”時,它們的腳總會牢牢地抓著一片桑葉。
第六天
我的蠶寶寶長的特別肥,是個“大胃王”!我常常囑咐媽媽下班后多摘些新鮮桑葉。可還是沒用,不到一天的時間,桑葉就會被“大胃王”一掃而光!
我的蠶寶寶開始吐絲啦!它們吐的絲潔白無暇,在陽光的照耀下,猶如銀色的胡須閃著亮光。它們吐絲時,頭一點一點的,還時不時地把頭纏在絲上,把絲拉得好長,真像一位婦女在織毛衣!
我盼望蛾姑娘能早日破繭而出……
我的觀察日記 篇5
星期天,媽媽從老家拿了一點新蒜和舊蒜。媽媽說我們做一下試驗吧,我一聽做試驗趕緊走來問:“什么試驗”?“種蒜觀察試驗”媽媽說。我說:“我們開始吧!”我本來拿來了一個小盤子,想往里放上土。媽媽馬上說:“不對,不對,我們直接用水就行了。”然后,我和媽媽各用一個小盤子,里面裝上水把蒜放好。我高興地把盤子放在窗臺上。媽媽說“如果你想讓它長得更快,放在暖氣片上更好。”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后就跑過去查看,哈哈,經過一個晚上蒜終于發出了小芽。通過觀察:我的蒜發的小芽綠綠的,而我媽媽種的卻是黃黃的。我奇怪極了,問媽媽:“為什么不一樣呢?”媽媽告訴我:“是因為你用的蒜是新的,而媽媽用的是舊的。”我提出建議:“媽媽,咱們給它們起個名字吧”,媽媽爽快答應:“妤,起什么名字呢?”
我想了一下“一個叫苗苗,另一個叫芽芽”。媽媽想了想說:“你想當科學家嗎,科學家搞研究時起名字都是編號,就像咱們國家的飛船叫神州九號。咱們編為1號、2號,這樣清晰明了。”然后我們一致決定我的蒜苗叫“小苗1號”、我媽媽種的蒜苗叫“小苗2號”。
媽媽建議說:“白天,咱們要把它放在窗臺上,讓它享受陽光”。聽從媽媽的話,我們將它們并排放在窗臺,就如同媽媽與兒子一樣。
【精選我的觀察日記匯總五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