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疊》這本書是短篇科幻小說,只有四十頁。yuwenm小編整理了北京折疊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北京折疊讀后感【篇一】
未來的未來,北京,這座霾之帝都,會變成一個三層空間,第一空間有五百萬人,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的清晨六點。接下來大地翻轉,翻轉后的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后繼續翻轉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單單從寫作立意這一項,就可以看出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階級!注意這不是政治話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客觀現象,就像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一般,雖然取消了封建制度,但你永遠無法避免階級的存在,只要貧富皆有差距。
小說中第三空間的主人公老刀做的是垃圾分揀工,月薪一萬元,而第二空間的秦天在實**期,一個月的工資有十萬,而第一空間的伊言是個全職太太,偶爾打打工,月薪四十萬;叵胍幌挛业纳磉,如果把薪資比例按照等比縮減,足以證明我是小說中5000萬垃圾工中的一員:用最有限的時間掙最有限的錢,然后一代一代的活下去。至于為什么活著?不知道!但是,還算知足。
再往上的第二空間,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中產階級,按照去年的數據測算,中國現實中的中產階級有2.04億,掌握著進30億的財富總量,超過日本和美國。有句老話怎么說的來著?保暖思**欲!因此才有了小說中那個秦天,天天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娶到伊言,這也大概能解釋很多暴發戶有點兒錢后就想找漂亮媳婦,結果到頭來總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尷尬境地。圈層不同(請看我前一段發表的文章),意味著門不當戶不對,而門當戶對的說法又來自于封建社會?梢姡≌f中的架構,與現實不無差異。
文章中的第一空間,看似是榮華富貴,不僅僅是時間,更是生存環境的一種再現,按作者自己的話說,她曾經住在五環的城鄉結合部,那種生活狀態及環境,深深地烙印在了自己心中。如果您有閑心,分別去逛逛CBD和天通苑,恐怕就會理解作品中的每一種描述都是真實生活的縮影。
北京折疊讀后感【篇二】
《北京折疊》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創作的中短篇小說。
有人說這本部小說得到雨果獎是因為其對中國丑惡現狀的揭露。書中描寫的社會是48小時里第一空間與第二、三空間的時間各占一半,其實是實現了社會的階層在資源上的平均分配。大家各占一半的時間,享受整座城市的空間。至于個人生活上的差距,則是由于階級人口數量分配的不均勻。第二、三空間有7千萬人,而第一空間只有500萬,這個數量的對比決定了個階級的個人無法享用同等數量的資源。
小說是一個中國社會的微縮景觀。階級之間相互隔離,高層次的個人享受著低層次個人十倍以上的資源(注意這里只是說個人之間的對比,而不是社會整體對比)。高層人員對新的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采取謹慎的態度,這跟中國歷來帝王的態度保持一致,因為新生產力的引入必定導致就業機會的減少,進而導致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清代帝王建設圓明園所采用的技術就可以看到,西方先進的技術被引用到圓明園,但皇帝卻將這些技術悄悄的限制在他的生活圈以內。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先進設備像是垃圾傳送帶,自動料理機,安全、勤雜機器人等都只在第一、二層出現。這些東西出現在第三層必定會傷害體力勞動者們。
有一首歌唱的好:“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喲,挑呀挑江山。”而在這秤桿子的兩端就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他們分別以數量和權力玩著平衡的游戲。而沒當新的生產力的推進,導致被統治者的地位受到威脅,最終打破這個平衡,中國的平衡游戲又會以一場“造反”或者是“革命”來重新建立平衡。而被統治者的命運,則是其勞動不斷被進一步取代,知道連垃圾處理的工作都沒有了。
北京折疊讀后感【篇三】
《北京折疊》這本書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寫的,這部科幻小說獲得了雨果獎,《北京折疊》這本書是短篇科幻小說,只有四十頁?苹眯≌f是很難讀懂的,必須要細細品味,才能找到書中的精華,才能找到書中蘊含的奧秘與書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折疊》這本書寫的是建筑工建筑了這座折疊城市——北京。北京這座城市被分為三層空間,分別是: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有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第一天清晨六點至第二天清晨六點;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次日清晨六點至晚上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晚上十點至清晨六點。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時,第一空間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二三空間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時。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故事是老刀為了給撫養的女孩治病,他冒著生命危險闖入第一二空間當送信員掙錢。
讀完這本科幻小說,我有許多的感想。首先,就是這座折疊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間的人們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們的工資很高,住的都是別墅,每一家都有機器人幫他們打掃房間;第二空間的人都是藍領,待遇比第一空間弱很多;第三空間的人可有可無,都是清潔工之類的,如果不擔心第三空間的人會失業,那么早就把清潔工他們替換成機器人了。第一空間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時光,而第三空間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樣的,他們一生連看個日出或知道太陽長得是怎樣的都沒門,一二空間的人用得是十萬十萬的鈔票,二第三空間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鈔票,第三空間的人是絕望的,也是可有可無的,F在的北京難道不是這樣嗎?許多人因買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懷著羨慕之情眼巴巴地望著住在市中心的精英們;我想,窮人最害怕的是什么?應該是你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別人用輕視的眼神望著你,侮辱你的尊嚴,并且沒有一個人從眼神里透露出憐憫之情吧?世界總是不公平的,有才干的人會被仰慕,無能的人會被輕視,無論在哪些地方,這一點都能深刻地體現出來。
這本書對任何讀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細地讀這本書,再次體會書中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