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的眼淚讀后感 |
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會遇到一個對自己影響至深的人。我們把與這個人相關的記憶收藏在生命的深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沙鄉年鑒讀后感600字,希望對你有幫助。
沙鄉年鑒讀后感600字【篇一】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書,其中《沙鄉年鑒》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說,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繪自然科學的書。
書中有幾個章節,第一章令我記憶猶新。它描述了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
一月積雪融化,大地復蘇,動物們相繼蘇醒活躍了起來。
二月從樹木的年輪中讀出了生命的奧秘。
《沙鄉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
現在的生活科技高速發展,人們甚至忘記了植物、動物們。
可作者卻在一個偏僻的小鎮里仔細的觀察植物、動物們。最終從中領悟到了許多生活的奧秘。而現在的人們,高速的生活帶來的并不是快樂。
人們啊!快快醒悟吧!不要再破壞大自然了!快快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沙鄉年鑒讀后感600字【篇二】
《沙鄉年鑒》記錄了作者利奧波德居住在威斯康辛的農場(一個被社會榨干了價值,然后又被無情拋棄的農場)中度過的一年所發生的趣事,是大自然的史詩。從冰雪剛消融的一月到十二月的冬季再臨;從農場旁記錄了幾百年歷史的“好橡樹”到經歷了五次暴風雪的鳥兒65290號;不管是威斯康辛奏響哀歌的沼澤還是新墨西哥連綿不絕的山脈;都按照大自然的劇本演繹著自己的戲劇,告訴人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道理。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簡短的隨筆《像山那樣思考》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并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像山一樣思考,山又沒有生命,又怎么會思考呢?我接著往下讀,隨后,我釋然了。
這簡短的一章,不過寥寥幾百字,卻講述了一個哀傷的故事。美國任何一個有狼的地區,狼都被視為魔鬼,政治家為了自己的地位去獵殺狼,農場主為了自己的農場也去獵殺狼。在經過西部大躍進后僅剩不多的狼,在人們的圍剿下逐漸銷聲匿跡,野外再也看不到狼的蹤跡,夜晚再也聽不到狼的悲鳴。于是乎,鹿兒大量繁殖。在經過幾年后,樹林中低于馬鐙高度的葉子全部被吃掉,餓極了的鹿兒只能啃咬樹皮。最后,山失去了綠色。
人們刻意的獵殺狼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妄圖用火藥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利爪與獠牙,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奧波德想要用文章來喚醒人們,希望人們可以像山一樣思考,能夠看到長遠的利益,而不僅僅只看到膚淺的東西:自己獵殺一切對自己有害的物種時所能得到的甜頭。
這點不僅僅是在保護環境上,而是適用于一切事物,中國古代就是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孟子,名軻,字子輿,傳說他的母親為了他搬了三次家。長大后,孟子不負母親重托,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這是目光長遠的典型。因為孟母的長遠目光,孟子從小就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宋朝曾被文學大家稱贊過的方仲永,他擁有比擬甚至超越孟子的天賦才能,最終卻只能泯然眾人矣。這都是雙方家長目光的不同導致的。由此可見,擁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啊!
看了《沙鄉年鑒》,我不由感到慶幸:利奧波德用隨筆寫出了如今環境所面臨的威脅。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正在努力,努力拯救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不能讓正義孤軍奮戰,我們也要從現在開始保護自然。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為了自然去努力奮斗,要用長遠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讓大家一起努力吧!
沙鄉年鑒讀后感600字【篇三】
拿到這本書后,翻到作者原序,大概了解到這本書寫的是有關土地與人的觀點,這時還并沒有對這本書產生過大的期待。
當看到第一部分“一個沙鄉的年鑒”的第二篇《好橡樹》時,我開始有些觸動了——第一次看到有人以歷史的方式解讀著一個生命的存在,生命的這種見證意義,是我這個學生命科學、立志于研究進化的人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或者說有想過也僅僅是種潛意識里的意會。“休息一下吧”,這句話就像警鐘一樣,一遍遍的敲響,讓人不禁反思自己對于每一個生命體的態度。繼續一篇篇地讀著,或是感慨于利奧波德與各種動物植物共處的沙鄉之趣味,或是驚嘆于他對于生命現象以及生物及其環境關系的觀察之細致,或是沉思于他偶爾透露于平凡文字間的思想之深刻。不過直到第二部分到來前,閱讀都是在一種相對輕松的情緒中進行的。
不過從第二部分“隨筆——這兒和那兒”開始,每每讀完一篇,都不禁一次次反思起自己,反思起我們人類對于自然的認識。無論是《沼澤地的哀歌》《關于一個鴿子的紀念碑》,亦或是《像山那樣思考》《伽維蘭的歌》,每一篇看似閑語的隨筆,都直插人類思維中最自信最驕傲也最脆弱最無知的一塊。當我們以土地的視角反思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價值觀時,我們或許真的能開始感到一絲憂慮與迷惘。而其中《漂流》一篇,描述的那X與Y的命運,更是讓人不禁幻想著自己身體中的那些元素曾經的奔波,進而感激于自然造就現在自己的恩惠,產生出了對于生命最原始的敬畏之情。漸漸的,我覺得我開始接近利奧波德的核心思想了。
第三部分“結論”直接就將利奧波德的這些核心思想呈現在了我們眼前,而《土地倫理》一篇更是將這些思想提煉,以“土地倫理”的方式,表達出了利奧波德對于人與土地關系最深刻的思考。當我們大多已經接受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并在探求人與社會間的倫理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一種眼光來看待我們與我們所生活的土地的關系呢?這個問題,或許是我們每一個無限依賴于土地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吧。
科學給了帶來的我們最大影響是什么?我常常思考著這個問題——祛魅,機械主義,還原論,現代性,這些都是我得到過的答案。不過,看過科學史、文明史后,就能發現,這些概念似乎都是某個特定科學發展階段或社會時期的產物。在我現在看來,無論何種性質的科學,無論在哪個時代,科學都能給人帶來的,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在我看來,就是科學對人類的最大貢獻,也是科學對人類最大的隱患。因為理性精神,我們開始有了追求最大利益的觀念與能力,我們也開始以理論甚至公式的形式,為自己的所有行為求得解釋甚至辯護。我們的數理科學如此,自不必說,而我們那些所謂的“社會科學”,不是也越來越有這種傾向嗎?大概這也就是這些領域能夠掛以“科學”之名的真正原因。于是,科學帶來的理性精神,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而不只是所謂的科學工作者。
我們習慣于找到最節省時間的方案,設計能夠獲利最大的策略,為每一個現象找一個最合理的解釋,為每一次計劃避免掉最難以對付的意外。所謂隨性,所謂感動,所謂逍遙自在,所謂悲天憫人,都不是理性精神所提倡的。我們喜歡極致的完善,喜歡利益的最大,喜歡詳盡的了解;我們厭惡一切的意外,厭惡一切的損失,厭惡一切的困惑。而不幸的是,意外、損失、困惑,都是土地必然會帶給我們的。于是,我們開始改造這么一個養育著我們卻為我們所厭惡的土地。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人類所看重另一樣東西,是科學,或者說是理性精神帶不來的。那就是倫理。當然,如果我們將倫理理論化、規范化了,倫理也就不能稱其為倫理了。在我看來,倫理就是人的那些所謂“人性的”情感最自然的流露。一人之見:人與人倫理,其基礎就是同情,或者說是一種即使與同自己無關的人也能產生的心靈感應;而人與社會倫理,其基礎就是民主,或者說是一種對于個人相對整個社會中的權利與義務的關注,而非簡單的功能或地位的追求。正因為人與人的倫理、人與社會的倫理,造就了在競爭關系下的自私人類個體的和平相處。
那么,我們的倫理是否就終結于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了呢?利奧波德告訴我們:不,人與土地的倫理將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應當足夠重視的一樣東西,就像我們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倫理,就像我們重視科學與理性精神一樣。我覺得,土地倫理的基礎,既人對于土地最基本的情感,應當是敬畏,因為我們依賴著土地,或者說,我們就是整個土地共同體的一部分。
我們敬畏土地,才能懷著崇敬的態度欣賞她那每一寸肌膚;我們敬畏土地,才能以童真好奇的心態聆聽著她那神秘的吐納;我們敬畏土地,才能像她那樣思考,而不是固執地做著我們所認為的掠奪與“保護”;我們敬畏土地,才能像她那樣博愛,而不是為了利益的最大而不擇手段。
這種敬畏,正來自我們對于這土地上一草一木、一蟲一鳥的發自內心的熱愛,而這種叫做“愛”的情感,正是科學的理性精神無法給予我們的。
如果說,有一個詞比“敬畏”能更好概括我讀完《沙鄉年鑒》后對于“土地倫理”的認識,我想,那一定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