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樹談心》這本書的作者是金波,在這本書里,記載著他活力四射的童年美好的時光。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和樹談心》讀后感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讀金波《和樹談心》有感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意外讀到了一本《和樹談心》。這是哥哥推薦的書,聽哥哥說,那是一本老好老好的書。我只看了一眼封面:一個扎著兩個朝天小揪的小孩,正吃力地讀著一本繪本,老藤椅的椅子腿旁躺著一只白肚皮的花貓。我想:“這書……好像是那種老掉牙的、流傳了很久的書,那種書,對我可是沒有多大的興趣。”可是,這是哥哥推薦的,而且他就在旁邊看著,為了不讓哥哥尷尬,我決定想去“會一會”這本書。
剛剛走進這書,我就立刻被書里的一個一個的故事吸引住了,我想:“這……這是一本散文集嗎?還是別的什么?”可是,我還顧不上知道,就已經被書里的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給牢牢地吸引住了,好像深深地陷入進去一樣。
在這本書里,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數不清,書里面有多少個小故事,我就喜歡多少個小故事。例如:《老藤椅》、《新年的賀卡》等一個一個的小故事。
《老藤椅》講的是婷婷在家里大掃除的時候,扔掉了那把老藤椅。它真的是太老了,在婷婷剛會記事的時候,她奶奶就一直在用。自己家里的家具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換,只有老藤椅,是修了一次又一次。在婷婷眼里,老藤椅越來越不合適了。就在媽媽不知情的情況下,把老藤椅扔了出去。媽媽知道后,慌張地都忘了訓斥婷婷,而是急忙下樓到樓下的垃圾站去找那把老藤椅。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找到了老藤椅,一個小女孩坐在老藤椅上,她對著媽媽說:“我坐在這把椅子上,就好像擁進了奶奶的懷抱里。”婷婷不知什么時候在媽媽的身后,也聽見了小女孩的話,知道了媽媽為什么一直不肯扔了,還一次又一次的花錢修了。婷婷最后把老藤椅搬回了家。
我通過這一篇小故事懂得了:聽聽媽媽為什么如此珍愛這把老藤椅,因為這把老藤椅帶給媽媽從前的往事、回憶,一看到老藤椅,就會想起過世的奶奶,想起那些和奶奶一起度過的生活。所以,媽媽才如此的珍愛這把老藤椅。
篇2:讀金波《和樹談心》有感
小學三年級的金波,是個頑皮的孩子,那時學校流行踢、做毽子。“我”決心做一只與眾不同, 別出心裁的毽子,“我”的目光落在了家里的大公雞身上。
一次我約好同學,費了好大的勁,才擒住了它,七手八腳地從它尾巴上拔下鮮艷的翎毛。公雞受了驚嚇,沖勁過猛,掉到了很深的蓄水池,我毫無辦法,眼看就要死了。
“我”獨自守著大公雞…第二天,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帶著那漂亮的毽子,我望著它,心里十分內疚,后悔昨日的事,只見它也在瑟瑟顫動,這使我緊緊地握住它,淚水流到了我的心間。
放學,我立刻沖回院子,見大公雞還活著,我松了口氣,可它卻對我“敬而遠之”,這使我更加難受,往后“我”很偏愛它,卻沒讓它看到那只充滿內疚的漂亮的毽子。漸漸,它好像忘了那場惡夢,開始親近我了,可“我”卻永遠沒忘,那個可怕的昨天和美好的今天還有向往的明天!那只羽毛毽“我”至今保存,每當“我”看見它,心“我”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種說不清的內疚,這將是我最美好而又難過的回憶,“我”必將永遠珍藏,雖然這對某些人來說不足掛齒,可我對這只大公雞又內含著特殊的友情!
篇3:讀金波《和樹談心》有感
在兒子的小學語文課本上,我曾幾次見到“金波”這個名字,讀著金波老先生的詩歌,我和兒子一起放飛想象的翅膀,體驗著童真、童趣,心情無比舒暢。
借到金波的《和樹談心》,望著綠色的封面,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翠綠的樹林在眼前靜默著,輕風吹來,樹葉們唱起歡快的歌兒,鳥兒們時起時落,隨聲附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頁。
這是金波老先生的一本散文自選集。“作家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五十余年,精心創作了大量散文佳作,本書所選均為金波積淀多年的散文精品。”內容提要中這樣說。我覺得也是。第一輯“新年的賀卡”中收錄的是一些展現童心的短章,讀這些作品,我再次感受著孩童的可愛。第二輯“記憶中的溫暖”,收錄的是回憶性的文章,作者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記憶泛著溫情與美麗,溫暖著我這個讀者的心。第三輯“尋找幸運花瓣兒”,作者寫出了自然界中植物們的靈性、動物們的逗趣,讀者會在純美中希冀,在希冀中感動,在感動中落淚。最讓我心動的是第四輯“和樹談心”。我是按順序讀這本書的。當讀到這最后一輯時,我不禁拿出了筆記本,拿起了筆,準備隨時摘抄。我認為這一輯中收錄的文章是本書中最有份量的作品,篇幅也略長了一點,文章中的許多描寫很精彩,閃著智慧和思想的火花,讀來引人深思。
我很喜歡《有一只八哥叫“小順子”》一文。文中有這么一段:“童年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泛靈論者。面對一朵野花,一片綠葉,仰望天上飛翔的小鳥,俯視地上爬行的小蟲,我們常常把內心的話默默地傾訴給它們,也從它們那兒得到快樂。”是啊,童年時的我們多么純真,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和大自然傾心交流,從大自然獲得了從其它地方得不到的快樂。而現在,當我們忙于工作、忙于應酬時,我們寂寞的孩子也悄悄和大自然的事物親密起來。遺憾的是,現代孩子們的“自然界”多數是構想中的想象自然界,他們用積木為小雞搭窩,用沙發墊、靠背墊給小狗蓋房子,用彩筆畫大樹、小草、小花和小河,他們的八哥在籠子里……我贊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也為孩子們如此想象而嘆惜。“親切大自然,這是人類應有的情懷”,這在大多數現代人心目中可能只是一種夢想。等忙完了就好好陪孩子玩兒,等忙完了一定帶孩子出去旅游。可是,什么時候忙完?又一個星期過去了,又一個月過去了,又一年過去了,大人們還是在忙著,且忙得團團轉。忙是無期限的!真正的大自然就像一位光艷賢淑的姑娘,含蓄地默默等待著人們停下旋轉的腳步去欣賞。“當我們走進山野森林,傾聽松濤鳥啼,我們仍會有一種回歸的感覺”,大自然是我們永遠的心靈家園,我愿意和金波老先生一樣,親近自然,享受自然!
《學會獨處》一文闡明了作者對獨處的一些認識。如“獨處是于紛繁之中,給自己營造一座心靈的別墅,讓自己真正地安靜下來,整理自己的思緒,尋找丟失了的思想,尋找智慧,甚至是尋找迷失了的自我”,我很欣賞這段話,因為作為一個喜歡安靜的人,我早已體會到了獨處的妙處。再如“就拿欣賞大自然來說,很需要靜觀,因為那種‘相看兩不厭 ’的境界,才有可能‘物我相通,情景相融’”。作者喜歡大自然,就連談“學會獨處”這么一個哲學性的話題也免不了拿大自然來舉例。生活的頓悟、恬淡的心境、生活體驗后感覺的升華都在此篇中有的體現。
我也喜歡大自然。周末去郊外呼吸負氧離子豐富的空氣,去看看那些綠色的生命,去《和樹談心》,當我面對一棵棵樹的時候,我的心能很快地靜下來,樹的沉默,樹的生機、樹的堅韌,都會讓我仰視。我喜歡和作者一樣《面對兩片樹葉》浮想聯翩;我喜歡和作者一樣注視著流水,感受《橋上的風》;我喜歡光著腳丫踩在家鄉的土地上,體驗《泥土之戀》;我喜歡默念著晨昏和四季,感受《生命,在節奏中美麗》。讀第四輯的文章,使我產生了太多共鳴,這些共鳴久久回響,以至于在這大冬天里我直想往外走,欲去郊外看看那些花草樹木,感受大自然的詩意。
正如朱成梁先生所說:“金波老師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每一片樹葉、每一棵樹都充滿鮮活的生命。”難怪本書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第六屆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一等獎、第六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佳作獎。
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了六本書準備2012年寒假讀,我讀的第一本便是《和樹談心》。緣于作者的文字,我對大自然更加向往,對金波老先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生活狀態產生了新一輪的反思。朋友們,金波老先生的散文里尋覓精神的快樂吧,你會發現,生活中除了忙碌的美,還有另一種寧靜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