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下面是語文迷整理的細節決定成敗的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師讀細節決定成敗一
讀汪中求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感觸頗深。通過對該書廣泛地宣傳和學習, “細節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注重細節”已成為一種思想注入到市場、競爭、管理、工作甚至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怕只怕:“大風起兮云飛揚”,全國上下學《細節》,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潮涌景象。怕只怕:“風過無痕,水過無波。”學了過了,一切都忘了。
孔子云:人生有四大境界,一為生而知之,二為學而知之,三為困而學之,四為困而不學。我非圣賢,故不可能達到生而知之的境界,充其量只是在人生路上有了困惑,便急不可耐地尋書訪友,以期待獲得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當單位把《細節決定成敗》發放給每一位職工,作為政治學習的任務時,心中有一種極不情愿的被動感。直到這種被動的閱讀喚起了我內在的興趣,并把我的人生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細節決定成敗》,使我由困而學之的混沌狀態轉而進入學而知之的人生境界。通過學習,我知道原來自己一心想要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就在點滴間,就在平凡與簡單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間。而這些熟視無睹的細節卻被我忽略了太多遍。于是乎,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感覺,也想說上他兩句,而或,決定要著手去做點兒什么了。
茍子《勸學篇》有言道:“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想,這也應算作是古代賢士對細節問題的理解和詮釋吧。
記得中學課本中有達•芬奇學畫雞蛋的故事。達芬奇的老師要達芬奇每天堅持畫雞蛋,他一開始態度顯得很不耐煩,后來卻變得非常用心。在學畫雞蛋的過程中,達芬奇很快發現每一個雞蛋的形狀都不一樣,雖然它們非常相似。正是這十分細微的差別,訓練了達芬奇觀察事物的眼力和純熟的繪畫技巧。真所謂細節成就了一代偉人啊。
我們雖非偉人圣賢,也非能人志士,但天下之事,古今中外,大到國家,小到社會,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的這句話說得非常好:“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要想成功和實現自我價值,必需從小做起,從細微處入手。
細節決定成敗,這個道理不難懂,可要是真的做起來,卻實屬不易。把事情做細,是一個習慣問題。如果不能養成細致的好習慣,也只能是想得通,做不來。即便能做得來,也不會堅持長久。而細致的習慣要用心來養成的。
“播種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動;播種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生活;播種一種生活,收獲一種命運。”雖然這句話已被無數次地引用過,但我還是想在這里重復地引用一遍。
通過對于《細致決定成敗》這本書的學習,我們已經懂得了這樣一種思想,關鍵是要把這種細致入微的思想貫穿于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行動中,通過長期以往堅持不懈的行動來養成細致細心的良好習慣。正所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我相信,這一習慣的養成一定會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進入“無為而治”的有序狀態,正所謂:習慣成自然。也一定會讓我們收獲一個成功、豐滿而又無怨無悔的人生。
“注重細節,從我做起。”愿《細節決定成敗》能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持久而成功的真正變革。
教師讀細節決定成敗二
日,我有幸拜讀了汪中求先生的著作《細節決定成敗》,感觸頗深。書中用大量怵目驚心的案例論述了“細節”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中國的榮華雞拼不過美國的肯德基,恰恰敗在做不好“細小事”上;由于對種種細節的忽視,中國設計的上海地鐵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于德國設計的一號線;50億分之一的氯霉素含量導致浙江某地用于出口的凍蝦仁被歐洲一些商家退了貨,并且要求索賠;更甚之一些企業輝煌一時,而后轟然倒下:秦池、愛多、銀廣廈……“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教訓,自古有之。為什么如此多的悲劇現在仍在上演著呢?中國人不缺勤勞,不缺智慧,那么我們缺的是什么呢?汪中求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我們最缺的是做細節的精神。
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曾每天踐行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始終以“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的理念指引著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完此書,我不禁捫心自問起來:我真正關注了“每一個”嗎?生活中的一幕幕開始閃現在我的眼前:課間看到一生飛奔而來,不小心撞到了另一個孩子,而他轉身就走,我卻無語;一生將還沒用完的練習本丟進垃圾箱,而我卻整天和孩子空談著節約;課堂上孩子回答錯誤了,只一句“你坐下吧!”就敷衍過去了……如此種種細節歷歷在目。每一個細節就是一個“教材”,而這些“教材”卻沒有走進我的視角,可悲的遺棄在教育的角落里。“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重新定位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的教育理念,重新感悟細節決定成敗的真諦。
“在商場上,每一筆生意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樣“在教育上,每一個孩子更是獨一無二的”,正是這些獨一無二的孩子演繹著我們教育上的種種細節,教育無小事,處處皆教育。為此,我們要用心去發現細節,不放過任何細節。王永慶曾這樣說,不能只重視“面”和“線”,而忽視了“點”,“點”真正完善了,“線”和“面”就簡單了。所以,當我關注了細節,我才真正走進了孩子,看到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讀懂了那一幕幕充滿渴求的眼神,我才知道以往的教學中我曾丟失了什么?
“每個人都要用搞藝術的態度來開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藝術品,對自己的工作精雕細刻”,“細節體現藝術,也只有細節的表現力最強。”那么如何讓教育的細節不再流失?讓教育的價值不再打上折扣?這就要求我們用藝術去欣賞、去品味、去雕琢細節,讓無數細節為教育編織出的一幅美麗畫卷。于是,面對地上的一張廢紙,我會主動彎腰撿起,我想孩子也會隨之撿起他們周圍的紙屑;一本被孩子扔掉的練習本擺在了教室最顯眼的位置上,孩子一定會感受到浪費是一種恥辱;孩子一次小小的成功卻得到了我莫大的贊許,也許希望從此在他心中點燃,成功向他敞開了大門……
關注細節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藝術。“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或許我們的孩子一生成就不了大事,但如果他們做好了每一件小事,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教育的成功呢?或許我們的教育永遠也不能達到完美,但如果我們注意了教育的每一個細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完美呢?
教師讀細節決定成敗三
不久我又重讀了汪中求所著的《細節決定成敗》后,深有感觸。由于學科的原因,政治教學需要傳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所以我經常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強調注重細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可是到底如何注重細節?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