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委倡導建設邊疆文化名城,真是及時必要,乘勢所需。人如果精神空虛,文化虛空,多可怕。前幾天讀了《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是(美國)道格拉斯·勒爾頓。我讀后,受益匪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致是,學會不抱怨,讓內心充滿陽光。但是要學會不抱怨是困難的,書中講授的方法是戴一個橡皮手環,一旦抱怨就將手環轉戴到另一只手上,這樣強迫自己控制抱怨。慢慢地就會變成一整天都不會抱怨了。當這種現象持續了21天后,你就真正學會不抱怨,你的內心就會充滿陽光,你就會意氣風發地投入生活,而幸運之神就會從此眷顧你。
我看后感觸很深。抱怨,可能每一個人都會發生過,但是這本書難得的是將抱怨和講述事實有了明顯的區分,這樣就具有極強的操作性。看完后,我一直在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抱怨的焦點是什么。但是對于內心比較積極陽光的我,不是很愛抱怨。抱怨是一種心態,我認為它的主要來源是對生活的不滿,自己的意愿沒有得到滿足且怨天尤人等幾種因素的綜合癥狀。我看過一本書,上邊說,其實自己99%的事情與別人無關,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減少自己不切實際的欲望,遇事多找自身原因,抱怨現象應該會有所改變。而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抱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有可能讓問題更加復雜。如果遇到問題,只和能解決問題的人說。
再說說壓力,壓力最終的來源肯定是自身。而真正活明白的人,想清楚的人是不會為難自己,更不會為難他人。一切隨緣。就像我去粘鳥,如果粘到了,就是下酒菜。如果飛了,就是放生。每一種結果,我都是受益,我有壓力么?我沒有。為什么你有壓力呢?我看過易中天的書,他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壓力來源于過于注意。也就是“迷”,因為“迷”,才“執”。因為“執”,所以才“不悟”。大家都知道,“佛”真正的含義是“覺悟”。佛是悟了,而人仍在迷,這就是不能成佛的原因。佛就不抱怨,在佛的心里,沒有什么可以干擾他,做到了內心的真正平靜。
我琢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先學會不哭,不哭,就去掉了悲傷的情緒。再學會不怒,再學會不抱怨就快了。你又會說,你說得好聽,我是什么都不追求了,我也不抱怨了,可是老婆孩子誰給養活?哎,這不還是“迷”么?用一種方式去解釋所有問題的人,不是迷么?要么追求的執著,要么放棄的徹底。我最終的體會是:修性不修身。身是安身立命之本,代表人活的價值。不修身,才可以過得好,有地位,有意義。性是內心,修性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脫,順天命,修煉內心的安定。
很多人說我喜歡笑,其實這是發自我內心的快樂與安寧。我享受奮斗追求的過程,至于是否有收獲那就隨緣,不計較。就像毛主席說: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其樂無窮。當然現在并沒有什么階級敵人,但是這種追求得過程其實比結果更讓人陶醉。而對于結果怎么看呢?如果得到了,那就稱心如意。沒得到怎么辦?想想中學時為了當班長而爭斗,現在看看,有意義么?退休后,想想為了一官半職而爭斗,有意義么?唯一剩下的有價值回憶無非是爭斗的過程而已。這又有新問題的出現,無欲可能剛,也可能過柔。曾國藩的《挺經》里說過:軟則亦靡、剛則亦斷。個中的度,自己把握吧。不要激進的功力,不能怯懦的回避,這兩種性格都是會產生抱怨的土壤。
學會不抱怨,是內心的修煉,和自己做朋友,調節自己。就如同我,已三十,“三十而立”了。可能有些人會理解為人到三十,應該可以面對一切的困難。但,我的理解卻是應該知道怎樣追求自己的人生。當我以內心的平靜看待世俗的紛亂時,我又有什么抱怨的呢?無論多絢爛的世界里,依然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