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讀完了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很難說它是一部小說還是一部教科書,必須承認,引導我繼續(xù)向下讀的動力,對于蘇菲和席德身份命運安排的興趣遠大于對哲學的興趣,哲學本身對于不太愛動腦思考且大部分時間糾結于生活本身的我來說其實并不是一種興趣,很多時候想要讀一讀哲學專業(yè)連入門書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學史》(羅素著),并強迫自己讀完后,腦子里還是沒有框架。但是,在這次閱讀后,在對于主角命運身份的興趣了然后,卻不知不覺間收到了艾伯特導師關于哲學的教導,跟著蘇菲一起思考和學習,腦中竟然隱隱地有了一個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獲。
讀書,成果在書外,能夠幫助自己的也是讀書過程中的思考和讀書后的感悟。當看到蘇菲最終沖破上帝(艾伯特上校)設定的世界而解開那艘停泊的小船之時,也隱隱有了那一份嘆息。”
我們喜歡仰望星空,也喜歡置身自然,因為當追索宇宙奧妙,體驗自然之趣的時候,那個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間奔波行走的個體仿佛不復存在,平常的雞毛蒜皮喜怒哀樂也不再糾結于心,時間得以延長,空間得以拓展,渺小的個體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塵埃,甚至連塵埃也算不上,個體進入了虛空和忘我,無憂無喜,無價值無意義;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變化,個體的所有行為甚至連一點影響性也沒有,在歷史的巨輪之下,個體的力量連一粒沙子也不算,僅僅是時間軸線上的一個點,無長度無面積。很多人愿意進入這種無我的境界,因為在這種境界之下,個人雖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當中,伴隨著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滄海桑田,體驗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紅塵的所不能體驗的宏大與心安,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平和,個體也是從未有過的無畏無懼,再多的煩心與擔憂仿佛都不值一提。
但這種感覺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時間都是短暫的。當從宇宙自然中抽身而出,再次落到大地上,跌落紅塵的時候,失落的感覺也隨之而來。甚至一部分人沒有體驗過上面的宏大與心安便直接投入到日,嵭肌N覟槭裁炊鴣?我為何要奮斗?比起很多成功的人來,我為什么默默無聞?人事繁瑣、深陷工作與生活,何時才能去追逐真正的理想?而理想,又到底是什么?……問完了這一切,投身柴米油鹽,嬉笑怒罵,真真正正地去生活,戚戚貧賤,汲汲富貴,順便探索一下夢想。有的渾渾噩噩,有的兢兢業(yè)業(yè),而不論怎樣,人所做的一切,總愿意給自己加個注腳,找尋些許的意義和安慰。
夢想是安慰,價值是安慰,感情是安慰,但安慰總歸是安慰,當午夜夢回,不免又要陷入迷茫與孤寂,可憐的人兒啊,這赤條條來,赤條條走的一趟,這或奔波疲累或燈紅酒綠的一趟,到底為了啥?
哲學家說,來來來,不急不急,既然你會腳踏大地,也愛仰望星空,那我給你找個解釋,順便給我自己個解釋。
“宇宙從何而來,何物成就宇宙,你從哪里來,最終歸向哪里,你得清楚,這樣,你就清楚了你的所作所為會對這虛空的世界有何影響,你也會找到你的起源和最終的歸宿,求得你今日所為之意義;
你我今日的探索既已,也要及于這世間萬物,為何就是你我如此獨特,生老病死非你我獨享,而你我之獨特終在何處?
你說你存在,你說你感知世間萬物,你怎么證明你存在,你感知的萬物是否就是存在,而你的存在,是否獨一無二?
你周圍無數的同類,如何結成這樣一個社會,萬千的同類既然都如你一般存在,你我怎樣成就一個讓你我更感舒適的社會,從而不再體驗生之苦,來來來,我提問,你思考,我啟發(fā),你找尋,讓我們共尋生之意義;
……”
既然有了這么多的問題和思考,我們怎樣來看,我們的方法是什么?
“當你思考這些問題的瞬間,時間仿佛凝固,而這無數個凝固的瞬間,成就了歷史的軌跡;可是,時間這流動的長河,又怎能任你去將其凝固,你是否還是前一秒的你呢?
我在動,可是我的周圍也在動,我是在動?我是不動,我本身就不動,是的,我是不動?
你看,災難多可怕,那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瘟疫就殘害了生靈;瘟疫嗎,我們有殉難者,可是,當它再次來臨,我突然發(fā)現,這魔盒傾泄的災難仿佛不再可怕。
這互生互長互克互傷的世界呵,陰陽五行,潮起潮落,月圓月缺,仿佛都是那么和諧?
疑問,再疑問,再疑問,是的,你只需提問。
……”
我想,這可能就是哲學。
2.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蘇菲的世界》你可以單純地把它當做一部有趣的小說,同時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部有關西方哲學歷史的入門介紹書,無論是從那一個方面,它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對于徘徊在哲學大門之外而不得其法的人們來說,這本書確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臺階,讓你明白哲學其實并非高深至無法企及的地步。
首先從一個小說的層面來說,《蘇菲的世界》中的故事,是以一種十分新奇的非傳統的方式進行展開的。小說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個——蘇菲、席德和艾伯特。畢竟,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塑造一個宏偉的世界或是展現奇詭的情節(jié),故事的精彩與否并非十分重要。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這種敘述的方式,使小說有了別開生面的趣味性。文中不同主角的對話,分別帶有著不同年齡的情感色彩,這也使得其中的敘述與介紹變得不再枯燥,反而多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清新感。這也像是在一本故事書中有著截然不同的一段又一段新故事,卻巧妙地串連在一起,不僅不顯生硬,反而令人有了一讀到底的興趣。這也是它作為一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另外,文中的蘇菲亦是艾伯特筆下虛擬的人物,卻在故事結尾逃離而出。無論其是否荒誕,至少作者給予了這部小說一種更高的思考——我們是否真實,是否存在,亦或者是人類本身就是虛構的產物,著實給讀者的哲學思考起了個好頭。
而在哲學啟蒙書的角度上來說,《蘇菲的世界》也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當然,若要正式地了解哲學歷史,還是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更為有效,但對于大多數只想有所了解而不作深究的讀者來說,這部書對于他們的意義要深遠得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比起一部枯燥的說明哲學歷史的文獻,一部小說顯然更加能夠引起初學者的興趣,而小說的受眾比起能從文獻看起的學者來說更是多得多,即使從中只有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讀者真正對探究哲學有了深厚而持久的興趣,那也是不小的數量了。而其本身也不是笨拙地把哲學理論說明一遍,而是運用了多種形象的比喻,不僅符合書中蘇菲年齡不大的人物形象,也將各派哲學的觀點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或許有些偏頗不實之處,卻也算一種獨到的見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