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十三歲的故事》讀后感
假期媽媽給我買了本《吹著小哨前進》這本書作者梅子涵。他是著名作家他的故事經典,優秀,講著文學里的高度,還講著童年,講著長大,很多的人歡喜,落淚,大家稱他是一個詩意的演說家。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片就是《十三歲的故事》因為我很快也將踏入十三歲。這篇作品以“愛”為主線,卻沒有大聲喊出,只將“愛”字或藏于點滴之間或藏于心底……我喜歡文中的一些片段:
十三歲的故事已經被說得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就和十二歲的故事一樣多,也和十一歲的故事一樣多。十三歲的時候,我有力氣了,我幫外婆買米扛米,也幫媽媽扛自行車。自行車扛在肩上下樓,走得瀟灑自若,耀武揚威。樓里的人看見總說,又幫媽媽扛自行車!這是一句聽了讓人很神氣的話。媽媽買了一輛自行車,每天騎著去上班,可是她剛學會,不敢騎,不會上車,不會下車,騎在路上搖搖擺擺。我奔在媽媽的左側,這樣可以擋住別的車,讓媽媽覺得沒有危險。我對媽媽說:“媽媽,別緊張。”“慢一點。”,“媽媽,扶好龍頭。”我背著書包。書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那時,我看不見自己,只顧著在跑;只顧著保護媽媽;只顧著看媽媽的車有沒有搖晃。只顧著均勻地呼吸,不讓自己上氣不接下氣;只顧著看柏油路面在急速地往后退;只顧著看又跑了一站,又跑了一站……
我扶住了車,媽媽下了車,她推著車進了廠門。然后,她又走出來。她遞了一個饅頭給我。她每天都托門房的師傅幫她買一個饅頭,給我課間的時候吃。我奔了很長的路,她怕我會餓。
我把饅頭放進了書包,又開始往學校跑。我沒有說“媽媽再見”。媽媽也沒有說“謝謝你兒子”。我們不說這些話的。
看了這片文章使我體會到母子之間的愛,我也想對我的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我知道您洗衣做飯為我和弟弟的一切生活的勞累,我可以幫你收拾房間,收拾飯桌刷碗,幫您捶背。我可以放學自己回家,您不要再接我了,我也可以幫您看著弟弟,媽媽我愛您。您要多注意身體,女兒有做錯事的時候請您別生氣,我會慢慢改掉。
范例二:讀《十三歲的故事之小獅子》有感
這個寒假里,爸爸給我買了一冊文學書。其中,我最喜歡讀梅子涵爺爺筆下的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年故事。
《小獅子》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小獅子和嚴紅純都是“我”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朋友,“我們”之間發生了許多趣事。比如說,有一次,王子江因為與“我”搶橘子露所以弄壞了“我”的半粒牙齒。小獅子把紅藥水涂到了我的那半粒牙齒上,搞得“我”滿嘴都是紅紅的,像吸血鬼一樣。還有一次,“我們”到老師家玩,老師的媽媽***了紅棗湯給“我們”喝。小獅子老把紅棗掉到地上,又撿起來吃,一次又一次,難道他很喜歡吃地上的紅棗嗎?
……
諸如此類的趣事還有很多。
小獅子他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一段珍貴的友誼。我也一樣。
記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子茜去公園喂鴨子。剛到公園,我們就買了好多鴨食準備喂鴨子。我打開鴨食,不動聲色地把鴨食扔到了水里。突然,一只名叫黑水雞的鴨子撲了過來,一眨眼就把鴨食吞到了肚子里。我見了,又扔了一粒鴨食過去,可一不小心扔到白天鵝的背上去了。一只名叫綠頭鴨的鴨子一看,猛地向白天鵝游去。當然,黑水雞也不甘示弱,箭一般地游了過去。正當它倆搶食的時候,子茜又扔了一粒鴨食,聰明的綠頭鴨馬上轉過頭來,去搶另一個鴨食,黑水雞就吃到了那粒搶到手的鴨食。時間過得飛快,眼見天色已晚,我和子茜只好分手各自回家了。
看,這就是我快樂的童年,我會永遠將它銘記于心。
范例三:讀《十三歲的故事》有感
《十三歲的故事》是作家梅子涵寫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很幽默的回憶文章,如果你沒有讀過呢,推薦一下。讀了會讓人忍不住哈哈大笑的!補充一下,梅子涵先生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但是你讀了這篇文章會感覺他是一位運動健將,力氣好大,對媽媽很好,天天都送她上班,還不考慮吃完早飯就跑會不會得胃病?運動量太大會不會肚子餓?
文章主要描述了他十三歲時跟著媽媽騎的自行車跑,媽媽每天到了廠里會給他買一個饅頭,半年后,他當上了田徑隊隊長,他跑得很快很快,拿了冠軍,他用了一句非常長的排比句,用了七個“我只顧著”。
他還寫了一次寫作文時他很認真地寫自己如何在運動會上得冠軍,但老師講評的是同班同學俞敏的作文,俞敏的作文里寫到:梅子涵像“蒼鷹”一樣飛了起來。大家以為是“蒼蠅”一樣飛了起來,都哈哈大笑。
文章結尾也挺幽默:“你沒有很失望吧?我知道你不會。如果你很失望,那么我也對你很失望。”哈哈!
文章寫出了作者十三歲時就扛起責任,為了保護媽媽不考慮自己。因為覺得內容太沉重,加入了幽默的語句。文中隱藏了兩個道理,不知你們有沒有發現:一、母子之間的感情是不需要用語言來表達的,二、做人要誠實。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范例四:《十三歲的故事》讀后感
世界上什么東西最珍貴?最值得珍藏?那就是愛。這就是最近我讀了梅子涵寫的文章—《十三歲的故事》后最深的感受。
《十三歲的故事》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十三歲那年,“我”有力氣了,便主動地幫助媽媽扛車。媽媽去上班,“我”熱心地扶她上車。由于擔心不會騎車的媽媽路上出危險,“我”拼命地跟在她后面奔跑,一路保護她,提醒她。就這樣,一直跟到媽媽學會了騎車為止。
在這篇文章中,梅子涵也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語言樸實無華。但讀完這篇文章后,我還是被作者深深地感動了。為了母親,作者每天都跟著母親奔跑,而且一奔就是五站,直到母親學會騎車為止。那么長的路,對于一個大人來說尚且困難,更何況是一個剛滿十三歲的孩子?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堅持跑下去?是愛的力量!作者是多么愛自己的母親啊!只要后面或者對面有車開過來,他就不顧危險地奔過去,擋住別的車。甚至于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時還只顧著保護母親,只顧著對母親說﹕“媽媽……別緊張。”“慢……一點”“媽媽……扶好……龍頭。”可以說,文中的作者對自己的母親的愛就像空氣是無處不在了。我想﹕愛也許就是這樣平常,一句關心的話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能夠表現出來。它不一定需要豪言壯語,它不一定需要驚天動地,它需要的是付出我們的實際行動,付出我們真摯的感情。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1.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匯總
7.饒雪漫左耳讀后感匯總
8.祖國萬歲讀后感匯總
10.《和時間賽跑》讀后感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