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后感800字
《弟子規》開篇中這樣教育我們: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首孝悌”從中可以看出“孝”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生養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這個人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墒堑降滓鯓幼霾潘闶“孝”呢?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總是在忙碌的追求自己的目標,對房子、車子的追求熱衷竟讓我們忘記了孤孤單單在家里惦記著我們的父母。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老人一人在家,子女告訴家里的老人要回家吃飯,老人開開心心的準備了一桌好菜,耐心地等待子女們的到來,可是老人左等右等,都等到睡著了,醒來時,屋子里冷冷清清的,只有老人一人,正在這時,電話鈴響了,是老人子女的,他們告訴老人不回來了,在電話中老人的孫女叫了老人一聲奶奶,老人心里有些安慰,正準備和孫女說話時,電話掛斷了,老人很失望很無奈地說了句:你們都忙。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內心震撼了,有人曾說過:人越老越害怕孤獨。你讓你家中的老人孤獨了嗎?一個再華麗的房子沒有家人,那只是一個房子不能稱之為家;一個有家人的房子,即使房子再破舊那也是家。老人要的不是金錢不是住華麗的房子,而是一個有家人的家。老人為子女傾其所有,而老人的希望只是子女能多多陪陪他們,多關心關心他們,能在一起享受人世間最平常天倫之樂。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的父母不在年輕,當你拎著大包小包東西回家時,爸爸媽媽都會顯得異常激動、開心,可是他們的激動、開心并不是因為你拎了那么多的東西,而僅僅只是因為你,因為你回來看他們了。
或許作為學生的同學們會說,現在我們還是學生,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遙遠的。真的遙遠嗎?一點也不遙遠。我想問一句:身為學生的我們,除了向父母要錢,你一個月還會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問候父母,問候家里的一切呢?不要省幾塊錢的電話費,不要以為父母并不在意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電話回家關心他們時,他們是很欣慰的。只是我們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嗇了關心父母的話。你還在等什么,馬上拿起自己的手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吧。
孝,并不是要讓你為父母做上什么驚人動地的事,實際上最平常最基本的關心、問候又何嘗不是孝道的表現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世間最遺憾的事。雖然我們不能像《弟子規》書中寫的那樣“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孝敬父母,但起碼不要讓這樣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弟子規》讀后感500字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