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雙龍洞的四字詞語
神奇美妙 精妙絕倫 奇形怪異,千姿百態, 曲徑通幽 云霧縹緲 氣勢磅礴 美不勝言 心曠神怡
鬼斧神工 氣象萬千 異彩紛呈 星羅棋布 懸崖峭壁 美輪美奐 驚心動魄 險峰絕壁 雕刻精良 云霞縹緲
氣勢恢宏 山青水秀 風景優美 山林樹木 郁郁蔥蔥 千軍萬馬 萬馬奔騰 滴水穿石 繩鋸木斷
雙龍洞基本概述
雙龍洞位于金華山雙龍風景區中心,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象征,屬巖溶景觀,位于金華城,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為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志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后,隱居于中,唐代的柳宗元為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1]。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得知后,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炎夏日,金華人和游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后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近代書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筆;最里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記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
雙龍洞名字由來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
其一,宋代著名學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中認為“雙龍”在內洞:“傴僂踏水入內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現代作家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也持此說:“內洞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然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華知縣的鄭東白,在其《金華記游》中認為這升降之龍在外洞洞廳:“洞門軒豁如大廈,石蓋如砥錯,有石乳下垂,如龍升降狀。”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記》中也持此說:“外洞,軒曠宏爽,如廣廈高穹。而石筋夭矯,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編的《金華市志》則認為“雙龍”在外洞口:“雙龍洞:兩側分別懸著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后,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描寫雙龍洞的四字詞語】相關文章:
描寫心情的詞語四字詞語03-02
描寫春天詞語四字詞語09-01
描寫心情詞語四字詞語04-10
描寫風詞語四字詞語04-25
描寫月亮的詞語(四字)09-24
描寫冬天四字的詞語04-14
描寫神態四字的詞語03-16
四字描寫春天的詞語03-02
描寫春天四字的詞語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