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細節(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2-27編輯:互聯網
江蘇吳江實驗小學 李琴芳
《新人文讀本》真是一本好書。今天女兒讀的是《舊課本》。這篇課文講的是澳大利亞中小學的課本竟然是“公用”的。原來澳大利亞的課本是不屬于學生自己的。按澳大利亞的法規,課本必須一屆一屆傳承,直到不能再用為止。即使某些內容過時了,也只能多幾張修訂的“活頁”,而“活頁”也要屆屆相傳。那么這屆屆相傳的課本面目如何呢?“除了封面上有著某些滄桑舊跡之外,整個課本的內頁竟幾乎是簇新的。”一方面,我感慨于澳大利亞這么一個富有、發達的國家竟是如此節儉,更佩服于澳大利亞人的精明:課本本就是知識的載體,而他們的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就不僅僅是知識本身了,遠比知識豐富、廣泛得多……另一方面,我想到了我們的孩子,我正在教的一群一年級孩子。
開學至今不到兩個月,講臺上筆筒里的東西日漸豐富,橡皮啦,尺子啦,鉛筆啦,什么都有。常常問:這支筆是誰的?快來領回去!高呼數遍,就是不見小主人露面,小家伙們個個一臉茫然。他們往往不知道在自己的鉛筆盒里檢查一下,就算檢查了,也還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少筆。因為他們的書包一般是家長代勞整理的,鉛筆是家長削好放進鉛筆盒的,孩子的任務是用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以致于筆掉在地上應當撿起也不知道了。如果說筆、橡皮之類過于微小,丟了可以再買,不能引起孩子們的重視,那么課本呢?應該寶貝些了吧?也不盡然。經常有家長打來電話,要求老師幫助孩子在教室里、同學之間尋找丟失的課本。也有家長親自跑來學校幫助孩子尋找課本下落的。前幾天,就有一個孩子丟了一本《品德與生活》的書,家長聲稱已把家里翻了個“底朝天”也未找到,課本肯定在教室里、同學之間。既然這樣,我當然應該傾力協查了。我讓全班學生把書包放在桌面上,先自查一遍有沒有多書,再請同桌之間互相檢查一遍。丟書同學周圍的同學被列為重要嫌疑對象,由我親自“搜查”。如此折騰了好久,也未發現目標。事情過去了兩天,我正準備去教務處看看有沒有多余的書,后面的一個男同學把一本《品德與生活》塞到我手上:“老師,我的書包里多了一本書!”一看,正是那本失蹤的書!那么,這本書是怎么跑到隔了兩個座位的同學的書包里的呢?我們大搜查時,這本書又在哪里呢?這些,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讓我們的孩子也用上公用課本,不知這本書能傳幾代?最后會成什么樣子?我都不敢想象了。細節的力量有時是不可估量的,看似小事,但孩子的品格、素質正是在點點滴滴中形成的。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是否更應該關注一些類似的細節呢?
作者郵箱: liqf1972@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