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2017-7-27編輯:互聯網
綿竹市什地鎮學校:張禎恒
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生涯,讓我有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今日靜下心來,反復思量,卻發現原來語文課堂教學,其實不應該是那么的復雜。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了,萬物不論如何演化,其中都存有最原始的“道”。也就是說,道是當今萬物存在以及運行的根本。語文課堂的“道”是什么呢?《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該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即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而,我有理由認為現階段語文課堂中的“道”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什么叫語文素養?解釋多多,看起來太高深,太玄乎了。那就簡單一說:大家知道的著名作家巴金、魯迅、賈平凹、錢鐘書、 高爾基、狄更斯這些人語文素養肯定高。(當然高爾基應該是俄文素養,狄更斯是英文素養)
巴金曾說過,自己能夠背誦《紅樓夢》。魯迅曾教導我們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最好的蜜來。賈平凹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逼者自己靜心地讀書。錢鐘書從啟學之時,就博覽群書。讀中學時,就讀了《天演論》等英文原版著作,還啃下了《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至于他喜愛的小說雜志更是愛不釋手,批閱不倦。考入清華后,他的第一個志愿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終日泡在圖書館內,博覽中西新舊書籍。自己的書就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他閱讀面之廣,連許多教授也嘆為觀止。你可看出這些名家的語文素養來自“課堂教學”?
此外,大家知道俄羅斯偉大的文學高爾基,由于家庭貧困只上了兩年學。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他也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我就想不通了,現在好多的學生,語文學習不下十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為什么就不如這些前輩們呢?這是否可以說明,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不了語文素養的。有人要說,既然提高不了,那我們就不教語文好了。錯!我說的是提不高語文素養,并非說語文課堂教學無用。
所以語文課堂教學的“道”不應該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堂教學的“道”,只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諺語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也有人說:“優秀是一種習慣。”習慣決定人生,現在的學生思想上更多的是懶惰,在學習習慣方面養成最為糟糕,更多的學生根本沒了讀書的習慣,很少在課外主動去翻翻課外書,他們情愿將時間花在看電視、打游戲上,也不愿去看看書。對待學習也是圖應付了事,在學習中很少有人因為不認識字而去查字典,翻資料,更不用說去想方設法的弄懂了。在小學五六年級,我曾做過一次統計,一個三四十人的班級,最多有十來本字典,如此學習語文焉能學好?
再說現在的書寫習慣,學生的字越來越潦草,錯別字越來越多,書寫時眼睛離作業本越來越近,特別是我們農村學生,在書寫習慣方面更是不足。
此外,更多的學生已經沒了背誦的習慣,他們基本上只滿足于課本上要求背誦的部分,對于課外的背誦基本上無人問津。俗話說:“巧婦難做無米之炊”,頭腦里沒有,哪會有好的語言表達出來?巴金等老一輩作家也是因為頭腦中裝得多了,才有所創造的。
二、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現代的文盲定義為不會學習的人。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得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因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可我們發現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還問題多多。眾所周知,漢字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它就像是建房的磚瓦。漢字掌握不好書面表達一定不好。然而,學生對漢字的掌握,我們是不敢恭維的。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漢字時多從方法上去講解。比如:形近字比較法、謎語法、造字方法分析法等方法上去指導。再者,背誦無方法。少數學生在自悟的基礎上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大多數學生還是死記硬背。因而效率不高,且容易遺忘。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還得從方法上加以指導:分析寫作順序、想想畫面、想想過程、記住關鍵詞句等方法。結合相應的背誦內容加以指導。此外,對于文章的理解,我們習慣于課堂中大量的分析指導。以為這樣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會提高。素不知,這種成人觀點的強加于學生,對學生來說都是痛苦煎熬。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多問問學生的感受呢?如果每一篇課文,我們都能讓學生先談談感受,相互交流,同老師共同探討。學生的個性也會得到更長足的發展。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要讓一個人做好某件事,強制和壓迫是做不到的,只有讓他從心里愿意做時,才能做得最好。所以語文教學興趣很重要。然而信息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我們獲得信息更方便、更快捷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比如:電視和游戲,能夠更形象更直觀。因而學生對讀書就沒有了更多的興趣。有關資料顯示,電視讓人產生依賴作用,使大腦不積極地思考事情,而看書會開發大腦智力,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可我們的學生,讀書的興趣如此之低,不得不讓我們對語文教育有所反思。
寫作也全無興趣可言。我就不知道,我們的語文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我們的作文到底是讓學生寫真話還是寫假話?為什么要按照你的要求來作文?魯迅的文章是你要求他寫的嗎?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你要求他寫的嗎?這些可都是作家們的內心體驗。記得有一次作文,我要求學生寫我的媽媽。除了一個同學沒有做,全班學生都完成了。事后我問他為什么不寫。他說他沒有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就走了。后來我就想,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放開手去,讓學生想什么就寫什么?我認為學生的作文,應該是學生內心的體驗。只有這種體驗,才是最真實的,也才是最容易給學生帶來興趣的寫作。所以我希望,我們的作文多讓學生寫寫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
語文課堂教學不在于學生當時能掌握多少知識,而應該關心的是學生長遠的可持續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能在培養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方面各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