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課》是一部課堂實錄,初版后竟然立即暢銷海峽兩岸,成為英九先生巡視臺北書市時的首購之書,而參加課程的各位學生,全都成為社會各界競相招聘的對象——這就是本書創造的奇跡。
《北大授課》讀后感篇一
《北大授課》是一部課堂實錄,選擇讀《北大授課》是基于對《中國文脈》的閱讀體驗。在看了內容簡介的盛贊與余教授在自序的詮釋之后,便開始了對此書為期2天的閱讀歷程。
整體來看,本書大不如《中國文脈》。不喜歡它的原因有二:其一是1--4頁中那些明顯畫蛇添足的“參與課程的北大學生”的照片,倒是很符合普遍的民眾心理,但卻因此降了一個檔次;其二是這本書里有大量《中國文脈》的內容。其中后者是主要原因,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是你初聽一位名家的課,你會因他精湛的課堂藝術而由衷折服,而當你不小心聽到,他換了地點、換了學生仍呈現出與你曾聽到的那節相似度極高的課時,那種無可名狀的失落。
如果說《中國文脈》是高山是海洋,那么《北大授課》則是丘陵是溪流。也許這種評價有失偏頗,但就個人閱讀感受而言,讀過《中國文脈》,《北大授課》再讀的價值就不大了。
撇開這些,掩卷再思,本書還是有它自身的價值的。本書既是一部課堂實錄,所以呈現出一種生成的氣象。每講一處,余教授會讓學生們先談談對某個人或是某個城市的了解,然后再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講授,體現了對話與碰撞,也使我們感受到一種課堂的真實感。還有本書中有《中國文脈》一筆帶過的人物,在這里進行了全方位的詮釋。比如:本書三十九課時--《多記一個名字》,這一講中很詳細的講了顏真卿。對于顏真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書法造詣上,以及那首婦孺皆知的《勸學》,未曾想到他光耀千秋的文化人格。在安史之亂的最艱難時期,是他集中二十萬軍隊,親自掛帥與安祿山的部隊交鋒。而為此所付出的代價是--顏家三十幾口全部被殺害,他的哥哥遭受酷刑致死,他的侄兒也英勇就義。那篇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法帖--《祭侄帖》,便是顏真卿祭祀侄子而寫。余教授在文中這樣寫道:
世界上很少有這么一個藝術作品,即使不了解它產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跡、痛苦的線條、倔強的筆觸所感動。滿篇的漢字,都在長嘆和哭泣,而在長嘆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畢現無遺,足以頂天立地。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號勾勒最偉大人格的一幅作品。這種最偉大的人格,刻畫了一上英雄的時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讓盛唐即使破碎也鏗鏘有聲。
不僅如此,顏真卿七十多歲高齡的時候為勸誡一個藩鎮首領,面對種種威嚇與對方的可恥行徑所表現的義無反顧,最終遇難……
《北大授課》中的《告別》,我是頗為喜歡的。他說“一門好的課程,是生命與生命的碰撞。”閱讀本書也算是生命與生命的一種碰撞吧。
《北大授課》讀后感篇二
文化能夠滋潤生命,生命也能夠滋潤文化。
古有三千弟子「論語」孔夫子,今有北大學生「問學」余秋雨。
從本書中可以窺視余先生對文化傳承的執著和熱愛。說來慚愧,他們談論的一些文化內容雖有些久遠和高深,讓我讀得有些艱澀,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蝸牛的行程,但我還是饒有興趣地堅持把它讀完。每每讀完一課心胸總有一種亮敞的感覺,眼前驀然少有的開闊。
一直以來,我深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卻未見人細談,恐怕是他們沒這膽量吧。但是,余秋雨卻用最具個性的文筆精心淬煉華夏五千年文化。
推開文學的大門,余秋雨與一群北大學子一起討論著古老的話題,散發著自然的青春色彩。從“童年的歌聲”到“古老王朝的歸來”;從“尋找真實的孔子從“光耀千古的324個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個個偉大廢墟間文明隕滅的印證;看到了王懿榮殉國時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歲起就懷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恭敬態度,周游列國拜師問學,到處推行他的仁政,但處處碰壁,最終一路冷遇成就了的偉大;聽到了老子《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帶來的反傳統的觀念忠告;明白了莊子為心靈提供快樂的依據;明白了曹丕與曹植因“七步詩”而互相殘殺的真相;感動于墨子作為一個“黑衣壯士”為“兼愛”“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為了一位跨時代的精神導師;感動于《離騷》中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以及他選擇那山河斷裂式的壯美,懸崖峭壁式的決絕;體會到了司馬遷《史記》那樸素的文筆,來詮釋“世間文字,過巧即偽”的真諦;參觀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精神家園一個個詩人、詞人,一個個畫家、書法家,一個個魏晉名士、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們的眼前,活躍在中華文化這片肥沃而廣袤的土地上,顯示出了勃勃生機。因為,在這片土地上,中華綿延不絕的文明是滋潤他們的土壤,他們生命因文化的滋潤而鮮活。
針對中國文化,余秋雨先生與北大學生共同探討了四十七節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節課“走向現代的困惑”。回憶起秦、漢、唐、宋的失落,大家都處于一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心情之中。因為那時候,人們才朦朦朧朧看到了中國。中國人在十九世紀后期遇到的災難,應證了任何再輝煌的回憶反而加深了失敗的體驗。但是,這是政治失敗還是文化失敗呢?余秋雨先生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說文化失敗有點不準確。中華文化畢竟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在別的文明一輪輪相繼滅亡和中斷的過程中一直維持著自己的生命,到十九世紀,還沒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它已經滅亡。但是毫無疑問,這種過于長壽的文化在生存狀態上確實出現了一系列難以逾越的障礙。在沒有逾越的時候,看上去像是不可逾越。
一位同學提出的現代社會的熱鬧與百家爭鳴時期的熱鬧有什么區別這一問題,文中用“廣場哲學”和“開山立派的原創氣魄”作出了答復。在廣場上辯論,高嗓門的一定是勝者,而大學者一定是輸家,這就是廣場哲學的一個簡單例子。先生提出言論的質量等級,我雖不是深以為然,但覺得他的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比如說現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論壇,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負責任的寫,看客不負責任的信,然后不服責任的傳播,拉長排站隊,幾波人大戰口水互相詆毀實在太常見了。這不是爭論,更別提爭鳴,充其量就是爭吵。關于“開山立派的原創氣魄”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現代人無不追求個性、獨特,深怕走在街上與誰穿了一樣的衣服,我感覺正這是因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所謂物以稀為貴正是如此。由此可見現在流行的特立獨行與諸子百家時開山立派的氣魄真是相形見絀。
余秋雨說:“文化能夠滋潤生命,生命也能夠滋潤文化。中國文化,本應與更多的青春生命產生互動。”既然這樣,我就想,趁我們還算年輕,多讀點書,就讓文化滋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煥發更多的青春活力,瀟灑走一回。
《北大授課》讀后感篇三
過去讀的文學史、美學史、哲學史、文化史都是很學院的,從遠古到現代,一章一節,有板有眼地闡述下來,雖然其源流、脈絡清晰,也不乏真知灼見,但讀著讀著,就覺得四平八穩,枯燥乏味,時常半途而輟。這次讀余秋雨先生的《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一展卷閱讀,就被那鮮活淺近的語言、機敏的閃問閃答、思想撞擊的火花和優雅的風格魅力,深深吸引住。我也仿佛走進北大課堂,在余秋雨先生引領下,走進那風生水起的文化現場。
《北大授課》前部分是余秋雨先生與北大、臺大學生的閃問閃答,后半部分選擇了中華文化歷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和文化現象來講,從古至今依次講到甲骨文、商代文化、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屈原、司馬遷、文化三國、魏晉名士、云岡石窟、佛教東來、唐朝文化、宋代文化、元代文化、明清文化、辛亥前后的文化等等,授課從發現甲骨文開始,又在破解甲骨文結束,形成了一個環形結構。但從全書來看,四十七堂講座先秦就上了二十堂,從漢代到南北朝占了十三堂,唐朝占了七堂,南唐李煜開始,宋元明清到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也只占七堂,顯然全書詳古略今,采用了金字塔的結構。這中間有駐足考察,詳細評說;有奔跳跨越,古今比較,中外對照,先慢后快,形成了以金字塔結構為主,以環形結構為輔的疊加結構形式。
文化與科技的發展有很大差異,科技在古代很落后,越往后越發達,中國現在神十載人巡天,蛟龍下洋探底,真的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九洋捉鱉”,往后還將更發達;而文化則似乎不是這樣,先秦諸子百家已把文化推向最高峰,推向極致,接下來雖然高峰疊起,但總的來說,都難以超越先秦,甚至可以說只不過是反反復復咀嚼諸子百家而已,往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很難超越。歐美文化也大抵是這樣,一路下來很難超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因此,余秋雨先生的講座在先秦停留了很久,而元明清則大步流星,一跨而過。
從諸子散文、歷史散文開始,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數都是語言通俗易懂的。諸子散文、讀曹操的詩、司馬遷的《史記》、蘇東坡的散文、關漢卿的《竇娥冤》、曹雪芹的《紅樓夢》,早的隔了兩千多年,遲的也兩三百年,但只要有興趣,肯費一番功夫,都能讀懂。在沒有推行白話文之前,只要識字斷文,那些現在看起來難懂的“之乎者也”,都是不難懂的。余秋雨先生可貴的寫作品格,就是繼承了古人這種文風。他的散文也好,學術專著也好,課堂講議也好,語言都非常通俗,充滿時代氣息,沒有擺弄又長又臭的西式長句,沒有濫造使人暈乎的學術概念。這是余秋雨先生被人喜愛,其著作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重要原因。真正深刻的道理,真正獨到的見解,真正博大的思想,都是用樸實無華語言表達出來的。那些語言深澀,故弄玄虛,使讀者摸不著頭腦的著作,沒有幾本會是好書。
余秋雨先生的語言不僅淺近樸素,明白曉暢,更重要的是一掃學究氣,靈活機智,搖曳生姿。而讀他的文章,不僅接受學術啟發帶來的快樂,而且享受詩情畫意的熏陶。對史料性的知識,沒有占太多的篇幅去介紹,更多的是在史料之上,在常識之上,對文化事件和文化事象的獨到解讀。在解讀過程中,與學生互動,一不小心就冒出振憾人心的真知灼見,并且詩情漫涌,構成了一個個“風生水起的文化現場”。我以為余秋雨先生的著作征服讀者,主要在于語言魅力,語言信息量大,充滿詩性張力,又富于邏輯。而他的敘述,他的觀點,他的結論,來自他的深厚學養,來自他的思維力量,古今中外,信手拈來,環環相扣,使人信服。如在講到漢武帝與司馬遷時,他說:“漢武帝把刑后的司馬遷狠狠提升一把,提升得比原來還高,又不說明理由。提升了,還會注意他踉蹌走路的背影,欣賞在這位大智身體上留下的暴虐。我發現,越是有成就的皇帝,越喜歡玩這種故意顛覆理性的游戲,并由此走向乖戾。漢武帝的這次乖戾,落到了偉大的司馬遷身上,成為他在執政過程中最為可恥的紀錄,比連打幾個敗仗更可恥。”結論是“極端權力即使由英明雄主掌握,也必然走向非理性,然后走向罪惡。”獨特的視角,使人折服的結論,說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歷史,仿佛又在言說現實。人在變,社會在變,歷史在變,可是文化還是那個文化,根還是那條根,悲劇還是那處悲劇。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功力,余秋雨先生的魅力。
- 余秋雨北大授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北大授課》讀后感】相關文章:
余秋雨北大授課讀后感11-21
梁實秋在北大10-12
圓明園的毀滅授課實錄07-23
北大高考勵志文章08-02
老人與海語文授課設計08-10
北大荒的秋天課文08-19
東北大森林課文原文07-01
北大之魂的閱讀答案10-30
魯迅散文《我觀北大》06-14
東北大森林課文的原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