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0分)
《精騎集》序
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①飲者游,旬朔之間②,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③,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⑤,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⑥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⑦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注釋】①滑稽:詼諧戲謔的意思。②旬朔之間:指十天一月之內。③懲艾:懲戒。④曩:從前。⑤尋繹數終:從頭到尾翻尋幾次。⑥搴:讀qiān。⑦勒:編。
【小題1】對下面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2分)
殆不如曩時十一二A.殆/不如曩時十一二B.殆不如/曩時十一二C.殆不如曩/時十一二D.殆不如曩時/十一二【小題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1)輒( ) (2)比( )
【小題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2分)
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
【小題4】秦觀在少時讀書和后來治學道路上分別遇到了什么問題?(2分)
【小題5】秦觀的經歷給了你哪些啟示?(2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2】 (1)立即,就,便 (2)等到
【小題3】我用三千精銳的騎兵,足以對抗你眾多疲弱的士兵。
【小題4】少時讀書:“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來治學:“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或“長而善忘”。
【小題5】 (1)不能倚仗自己天資聰穎就不愿用功學習。(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學習和總結,善于吸收前人智慧來提升自我。(3)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要主動想辦法解決。(該題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本題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畢業暨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的文言文部分。出題思想:考查學生對句讀的掌握,方法:要求學生熟讀該句,讀出含義,然后斷句。可翻譯為:大概比不上從前的十分之一二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試題分析:本題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畢業暨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的文言文部分。出題思想: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方法: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注意“輒”就之意,經常考到。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試題分析:本題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畢業暨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的文言文部分。出題思想: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翻譯和理解。方法: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把“三千”和“數萬”翻譯為“少量”和“眾多”也可。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4】試題分析:本題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畢業暨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的文言文部分。出題思想: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翻譯和理解。方法:能夠大致理解全文,但要根據文章內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細節,分別寫出遇到的問題,用原文回答即可。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5】試題分析:本題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畢業暨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的文言文部分。出題思想:考學生的收獲。方法:要求學生能從中學習人物的優點。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參考譯文: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然而我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近幾年來,非常勤奮,以來懲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聽覺和視力都已經衰退,大概比不上從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閱讀一件事,一定會在心中反復推求幾遍,(但)合上書后就感到茫然不知,(這樣)反復多次仍然記不住。所以雖然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常因荒廢在善忘。
唉!損害我的學業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摩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 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經”、“傳”、“子”、“史”中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唉!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 相關推薦
【《精騎集》閱讀及答案參考】相關文章:
《精騎集》序的閱讀答案及翻譯08-05
《鄉愁》閱讀及答案參考10-22
《鮮花》閱讀及答案參考09-06
聽戲的閱讀答案參考07-18
父愛閱讀答案參考06-06
金陵驛閱讀及參考閱讀答案07-13
《密游集序》閱讀答案及參考譯文10-26
《海寧觀潮》閱讀答案參考09-18
學溜冰閱讀及答案參考07-04
洱海閱讀參考答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