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唐詩《塞下曲·其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塞下曲·其一》
作者: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注解】:
1、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
2、游俠兒:指恃武勇、逞意氣而輕視性命的人。
3、矜:自鳴不凡。
【韻譯】: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
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
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
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評析】: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庶幾不回,而告誡少年莫夸武力,抒發非戰之情。寫邊塞秋景,無限蕭煞悲涼,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勸世上少年、聲聲實在,句句真情。“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
鑒賞
《塞下曲·其一》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早年游歷西北邊塞時創作的樂府詩,屬盛唐邊塞詩代表作。作品以開元年間(713-741)戍邊生活為背景,通過描繪邊關苦寒與將士命運,展現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全詩分寫景與議論兩層:前四句以“蟬鳴空桑林”“處處黃蘆草”等意象勾勒蕭瑟秋景,渲染邊塞蒼涼氛圍;后四句借“幽并客”與“游俠兒”的對比,揭示征戰者終老沙場的宿命,以“莫學游俠兒”的勸誡深化反戰主題。詩歌融合自然意象與直白議論,繼承樂府詩關注現實的傳統,通過質樸語言傳遞對和平的向往。
作者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唐詩《塞下曲·其一》】相關文章:
唐詩塞下曲六首其一賞析10-05
《塞下曲·其一》盧綸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9-07
唐詩三百首之《塞下曲·其一》06-20
《塞下曲·其一》10-28
塞下曲其一王昌齡10-14
《塞下曲》的唐詩鑒賞11-02
《塞下曲》唐詩鑒賞09-09
鑒賞李白塞下曲其一11-01
常建唐詩《塞下曲》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