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讀《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這首詞,會深深地被作者葉夢得的愛國熱忱所感動。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鑒賞。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
朝代:宋代
作者:葉夢得
原文: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沈領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注釋
⑴望日:舊歷月的每月十五日。《樂府雅詞》此首題作:“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客較勝相先。將領岳德弓強二石五斗,連發三中的,觀者盡驚。因作此詞示坐客。前一夕大風,是日始寒。”此處轉錄《全宋詞》。
⑵秋事促西風:言西風一起,秋事就促迫了。“秋事”,包括秋收、制寒衣等等。杜甫《泰州雜詩》二十首之四:“秋聽殷地發。”
⑶殷:仄聲,與“隱”通。狀聲音振動。本《詩經·召南·殷其雷》。
⑷瞰:俯視。
⑸疊鼓:謝眺《隋王鼓吹曲》十首之四《入朝曲》:“疊鼓送華辀。”《文選》李善注:“小擊鼓謂之疊。”
⑹衰翁:作者自稱。
⑺虎士:見《周禮》賈疏,后通稱勇士,與虎臣、虎將用法相似。
⑻雙雁落遙空:序言“連發三中的”,這里說一箭落雙雁,事異而意同,蓋極言其善射耳。
⑼回首:有北望中原意;“云中”如直作地名解,用馮唐事,似覺呆板。王維《觀獵》:“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詠善射與詞意為合。
賞析
上片,首四句寫與客習射西園的時間,深秋霜降,望天清澄,西風暫起,寒意陣陣,夜半時分,直入梧桐。西風凄緊,冬之將至,詞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方將士,該是為他們準備過冬的糧餉,趕制棉衣御寒的時候了。他曾兼總四路漕計補給饋響,軍用不乏,全力支持抗戰,冬季來臨,自然使他因關切前方而心緒不寧。“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詞人起身離座,登上城樓,向中原望去,卻見千里關河、寂寥冷落,他雖致力于抗戰,無奈宋廷堅持茍和,抗金事業沉寂無著。面對冷落的關河,山河破碎、國土淪亡之悲涌上心頭,沉痛難耐,只能借酒澆愁,故曰與客同醉。在宴飲之后,天之將曉,軍中鼓聲響起,習武場上,武士們手持雕弓,走馬飛馳,好一派習武馳射的豪壯場面,令人振奮不已。
下片寫西園習射。面對眾人馳驅習射,六十開外的詞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當年的豪氣現在已經消失,哪能像虎士岳德那樣,揮手弦響,雙箭落地。這里有對虎士的贊許,更有對自己衰老的感嘆。敵虜未滅而己身已老,不能馳騁疆場,使他深感遺憾,最后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結,直抒胸臆。詞人雖因無力報國而慚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結邊防,在垂暮之年,還以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為己任,表現了一個老年抗金志士的壯偉胸懷。
本篇筆力雄杰,沉郁蒼健,具有豪放風格。
《樂府雅詞》此首題作:“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客較勝相先。將領岳德弓強二石五斗,連發三中的,觀者盡驚。因作此詞示坐客。前一夕大風,是日始寒。”這里轉錄《全宋詞》,以便鑒賞本篇時作參考。
吟讀本篇,深深地被作者的愛國熱忱所感動。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帶病登城巡視,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奪去的土地,不能收復,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悵,那又怎么辦呢?一味地借酒澆愁嗎?不,他還要“與客習射”,走馬練武,于是就出現了“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的場面,“將領岳德,弓強二石五斗,連發三中的,觀者盡驚。”詞作者曾為抗擊金兵立下汗馬功勞,現在年事已高,還想與客走馬比武,以振當年雄風,卻又 “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報效祖國于疆場,只好回首長望北方的云中郡,那魏尚和李廣奮勇抗擊匈奴的土地。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嘆病老,而是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只因為報國有心、回天無力而抱愧和感喟。雖有力不從心的悲慨,卻仍然豪氣逼人,給人以激勵和振奮。
上半闋前四句寫“霜降”、“碧天”、“秋事”、“西風”、“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氣候已經開始寒冷起來。“起瞰”三句,寫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風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遙望北方大片淪陷了的土地,無奈與客同飲,借酒澆愁,說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動。“疊鼓”二句寫武士操練、演習騎射的熱鬧場景:天將破曉,鼓棰小擊,聲聲細密而急促;鬧鼓聲中,武士飛馬上場,拉弓搭箭,射向目標。這是多么令人振奮和躍躍欲試的場面啊!以上寫的都是客觀的景物和事象,卻又處處表現著作者的內在心情和心理。如:寫秋寒以表現作者的老病憂國;寫“起瞰”、夜飲等活動,以表現作者的國愁;寫騎射活動場面,以表現作者的愛國豪情和民族自強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寫得情景歷歷,意象生動,境界鮮明。
下半闋抒發議論,但那議論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設客爭笑問難,生活氣息極濃。所發感慨,同上半闋寫出的時令、氣候、活動場景緊密相連,所以毫不感覺突兀。“歲將晚”以下七句,說作者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說笑話,問他這個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邁氣概跑到哪里去了?你往昔奔馬騎射為誰爭雄,還不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舉手拉弓,弦聲響處,便見有雙雁從遠空墮落。結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為國效力,抒發了“真堪愧”的悲涼、痛苦心情,然而他還在“回首望云中”,向往歷史上抗擊異族侵略者的愛國志士。
關注《題石林詞》評說葉詞,說他“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于簡淡時出雄杰”。這篇《水調歌頭》系夢得晚年作品,用關注的話來評判,是符合實際的。毛晉《石林詞跋》也說作者葉夢得晚年“不作柔語殢人,真詞逸品也。”
作者介紹
葉夢得(1077~1148) 宋代詞人。字少蘊。蘇州吳縣人。紹圣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贈檢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詞風變異過程中,葉夢得是起到先導和樞紐作用的重要詞人。作為南渡詞人中年輩較長的一位,葉夢得開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氣"入詞的詞壇新路。葉詞中的氣主要表現在英雄氣、狂氣、逸氣三方面。
生平
家庭背景
葉夢得(1077~1148) 宋代詞人。字少蘊。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葉夢得出身文人世家,其從祖父為北宋名臣葉清臣(《避暑錄話·卷下》:“曾從叔祖司空道卿,慶歷中受知仁祖,為翰林學士。”)四世祖葉參為咸平四年進士,官至廣祿卿。母親晁氏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之妹。
仕宦生涯
葉夢得“嗜學蚤成,多識前言往行,談論亹癖不窮”,紹圣四年(1097)登進士第,調丹徒尉。徽宗時官翰林學士。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紹興元年(1131)起為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總管四路漕計。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十二年移知福州。陳振孫說他“平生所歷州鎮,皆有能聲。”十二年移知福州。晚年隱居家鄉湖州卞山石林谷,自號石林居士,以讀書吟詠自樂。
宋徽宗即位后,先后任婺州教授,議禮武選編修等官。入京后與當權丞相蔡京交往密切,用蔡京薦,召對,言:“自古帝王為治,廣狹大小,規模各不同,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今國勢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材有邪正,民情有休戚,四者,治之大也。若不先治其心,或誘之以貨利,或陷之以聲色,則所謂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嘗不顛倒易位,而況求其功乎?”上異其言,特遷祠部郎官,累遷翰林學士。
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以讀書吟詠自樂,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贈檢校少保,宋史有傳。
文學成就
葉夢得的創作活動,以南渡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詞不出傳統題材,作風婉麗。其詞集第一首〔賀新郎〕詞,相傳為應真州妓(ji)女之請而寫,播于歌者之口,正代表他早期詞作的格調。但這類詞在《石林詞》中為數甚少。關注說他“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于簡淡時出雄杰,合處不減靖節、東坡之妙”(《題石林詞》)集中所存,大抵屬此,如毛晉所說“不作柔語□人”(《石林詞跋》)。可見他隨著社會的巨變而學習蘇軾詞風,用詞抒發家國之恨和抗敵之志。如〔念奴嬌〕“云峰橫起”就完全模仿蘇軾“大江東去”,并用原韻。〔鷓鴣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將蘇詩組織入詞。他寫景是“洶涌三江,銀濤無際,遙帶五湖深”(〔念奴嬌〕),詠懷是“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水調歌頭〕),與張元干、張孝祥等詞人一樣,都是辛派詞的先驅。蘇軾詞的豪放,原本包括沉雄與清曠兩個方面,葉夢得也有不少清曠之作,如“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灣,轉潺□;投老歸來,終寄此山間”(〔江城子〕),“柳絮尚飄庭下雪,梨花空作夢中云,竹間籬落水邊門”(〔浣溪沙〕)。當然他的成就尚不能與蘇軾比肩。恰如王灼所言,在蘇派詞人中晁補之、黃庭堅是學蘇而得其七八分者,而葉夢得則得六七分(《碧雞漫志》卷二)。
葉夢得兼善詩文。其詩如翁方綱所評:“深厚清雋,不失元□諸賢矩□。”(《石洲詩話》卷四)他學問博洽,精熟掌故,藏書又富,于《春秋》、《禮記》、《論語》、《孟子》諸書,均有辨釋著述。《石林燕語》10卷與《避暑錄話》2卷,記敘朝章國典、舊聞時事,足以資考證,補史缺。又有《石林詩話》2 卷。方回說它“專主半山,陰抑蘇黃”(《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實則“其所評論,往往深中□會,終非他家聽聲之見、隨人以為是非者比”(《四庫全書總目》)。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石林總集》100卷,《建康集》10卷,《審是集》8卷。今僅存《建康集》8卷。其詞當時即單集刻行。《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石林詞》1卷。流傳有吳訥《百家詞》本,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葉德輝《石林遺書》本。《全宋詞》據紫芝漫抄本 增補,共輯存詞102首。
藏書故實
紹興十年(1140)為資政殿學士、兼福建安撫使。后辭官歸,退居湖州光山石林別館。學問洽博,工文詞,間有感懷國事之作。其文詞風格接近蘇軾。好蓄書,宣和五年(1123)筑別館于石林谷,建藏書樓以貯書,藏書總量逾10萬卷以上,史稱“極為華煥”,與宋宣獻同稱兩大藏書家。皇統七年(1147),其家遇火,藏書樓蕩為瓦礫,10萬卷藏書化為灰燼。次年遂憂病卒。他提倡建公共藏書樓,以供眾人閱讀。他建“紬書閣”,取太史公金匱石室之意,以藏公用之書,列藏書目錄于左方,具有公共藏書館之性質。作有《紬書閣記》,專記其藏書之故實。
- 相關推薦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鑒賞】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原文及賞析03-03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原文及賞析08-10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原文及賞析10-07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原文及賞析09-25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原文賞析06-04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原文及賞析【熱】07-07
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原文及賞析(2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