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三字經讀后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關于三字經讀后感【一】
從這學期開始,老師在早自習時間,要我們朗讀“三字經”和朱子治家格言,我們先讀三字經,不久許多人就已經可以背到第四段了,但是我連一段也背不起來。
老師說只要每天念一次,自然就會背起來了,沒想到我真的可以把三字經背起來,而且我還超過別人得進度,而且,老師為了鼓勵同學,會背的同學都可以吃冰淇淋,所以我也得到一客香甜美味的香草冰淇淋。讀經真好玩,也拿到老師的獎勵,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老師每天在班級聯絡簿抄會抄每日一句三字經,先讓我們分組搶答字義或故事理解,只要回答,意思有點接近,就分組加分。所以,每次抄連絡簿時,我們就趕快查字典,準備搶答。之后,老師再講解經文的`字意或故事,結合我們的生活故事,大大提高同學讀經的興趣。
全班一起讀經時,我們先把排好桌椅,清理桌面,桌上只擺三字經,身體自然端正,一手壓書,一手指著經文跟著念。我們只要和老師、同學一起朗讀就好了,只要同學的聲調、速度一致就好了。
我喜歡讀三字經,因為越背越有趣,我已經背完朱子“治家格言”之后,我要挑戰“孝經”。
關于三字經讀后感【二】
《三字經》,它短小的人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毅力于燦爛之巔,多少年來一直伴隨中華兒童的人成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放在《三字經》的開頭,講出了人的本性是天生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自己的勤奮程度而差距越來越大。“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述了如果學習時不專一,那么善良的人本性就會受到變遷,最后與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現在的我們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逃學在中學生中都時有發生,我們要學會專一,“一心不可二用”,才可有所成就。
在《三字經》中,有一段是“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段話告訴我們:圣人孔子曾拜7歲的小孩項橐為師,古代圣賢且能如此勤奮學習,跟何況是我們;宋朝中書令趙晉讀了一輩子《論語》,做宰相之后,仍勤奮讀書;公孫弘為了學習削竹片抄書,他沒錢買書卻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發系在梁上,蘇秦學習疲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晉朝車贏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做燈來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來看書,他們雖然貧窮,卻沒有因點不起燈不學習;漢朝朱買臣邊砍柴邊看書,隋朝李密邊放牛邊讀書,他們盡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我們現在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又有老師的悉心呵護,我們 太幸福了。
《三字經》概況了中國上下五千的歷史知識豐碩,它獨特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人耳目一新;《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生動有趣,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這讓人在學習中增加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方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三字經》通俗易懂,還可也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的涵養。
關于三字經讀后感【三】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漫畫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是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啟示,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作品,每一次讀它 都能引起我的很多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是不好的習慣讓人誤入歧途,“子不學非所宜” 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一無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如付心如掛角深邃老,猶苦卓’說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下仍堅持讀書,為我們梳理下了良好的榜樣,。
“香九齡,能溫席。孝與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他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想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席善良了,蚊子趕跑了才讓父母休息。而冬天則自己先躺下,把被窩焐熱了。這是多么董事的一個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
每次讀到這里,我的眼眶都是濕潤的',因為我也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爸爸媽媽和我的一點一滴。一次下大雪,我因為值日走出校門時天都要黑了,但是媽媽一直在校門口等著我,看著像雪人一樣的媽媽,捂著媽媽凍得哆哆嗦嗦得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只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去關心爸爸媽媽,我覺得好慚愧!者的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思考,去學習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惡,什么是學習,什么是愛!我愛這本書,愛這本書里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正對愛老師,愛父母,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伴我的同行!
關于三字經讀后感【四】
我記得在幼兒園時,就搖頭晃腦地背過《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時候我根本不解其意,只是為了得到媽媽或爸爸的一個吻;只是為了得到老師的一句贊揚;只是為了得到同學們震耳欲聾般的掌聲……
漸漸地,《三字經》中的圖畫,我已經看膩了。一次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書店,突然,遠處傳來的一陣洪亮的讀書聲吸引了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這樣,我拿著《三字經》的`碟片,興高采烈地回家了。我漸漸從書本和碟片,以及老師的講解中,悟出了道理,所以,這個假期我又認真地再讀了這本書。
令我記憶猶新的是“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兩句。我從書上看到《三字經》是宋朝的王應麟寫的。這句話的含義是:蠶吐絲是供人們做衣料的,蜜蜂采蜜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去學習文化知識,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還不如小動物。我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后十分慚愧,連蠶和小蜜蜂都能為人類做貢獻,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小學生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不懂得勤儉節約,將來怎么能為祖國盡一份力呢?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著我們,為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只有讀了,才會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沒有讀,就快去讀讀吧!
【三字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字經_三字經讀后感800字五篇11-01
《三字經》兒歌及《三字經》全文06-08
三字經10-24
《三字經》作者及新舊《三字經》版本06-17
★《三字經》讀后感09-23
《三字經》讀后感07-15
三字經兒歌09-01
《三字經》的全文08-22
三字經的意義10-30
最全三字經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