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幸兩次重訪西河古鎮,每次都被那里古韻悠遠、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所打動。
行走在古鎮潔凈光滑的青石板鋪就的街面上,但見三三兩兩的老街居民,自然表露出的精氣神仍是那么的清閑安逸。然而,面對600多年歷史古鎮幢幢民宅年久失修破敗凋零的現狀,又頓生些許感嘆:政府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覺,智慧地擔當起古鎮保護的歷史責任,因為它蘊含著青弋江流域古文化的根系、靈魂與情感!
一個古鎮就是一段歷史,一棟民宅就有一個故事。古鎮渡口與東岸鳳家灣毗鄰,偌大的灘涂已被茂密的樹木遮掩得密密實實,蜿蜒的水泥小道一直鋪到碼頭,使得汽車可以直達渡口,機動渡船一刻也不消停地迎來送往,不僅拉近了古鎮居民與外界的距離,而且也極大地方便了來古鎮的踏訪者。
渡船尚未靠岸,眼前就是一棟棟形態迥異、依堤而建、鱗次櫛比的古民宅,斑駁的暗黃色外墻,散發著被歲月侵蝕已久的滄桑氣息。駐足看那窗臺上擺放著的幾盆不知名的小花,仿佛正在悠然地散發著縷縷醉人的芬芳。進入古鎮老街,放眼打量,老街一副任歲月流逝、我獨不驚的模樣。漫步在老街上,古宅門窗和屋檐處隨處可以見到典雅富麗的雕刻,雖已斑駁模糊,卻讓人仍能想象到當年那雕工的精致與華麗。
步入一家不知名的吊腳樓之上,一把已磨得油光錚亮的藤椅靠在窗邊,我就勢挪過來倚窗而坐,從一米見方的窗戶向外看去,青弋江面一葉小舟映入眼簾,漁翁不停地揮竿撲打著水面,數只鸕鶿隨著主人的`指令上下翻飛,捕魚正酣,好似一幅漁歌唱晚的畫卷躍然江面。
沿老街由北向南繼續行走拍攝。不知為何,走到哪,我總是愛把鏡頭對準古宅那些窗戶,那是因為每扇窗戶仍都彰顯出各自的美感,也許這就是一棟民宅眼睛的緣故吧。透過扇扇小木窗,我仿佛看見了當年窗后掛著清爽的碎花小窗簾,這碎花小窗簾后面可能就藏有一棟民宅故事里的故事。
走進一家清朝年間的民宅,因廳堂較為寬敞,中間有根木柱支撐著二樓的橫梁,右角是一架木質樓梯,其它地方沒有擺放更多的家什。三位婦女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當時離端午節還有些日子,就讓我等早早地聞到了粽子的清香。由此我想,西河古鎮居民端午節吃粽子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最重要的是這已成為古鎮上的人們對這個節日的一種期盼、一種傳承、一種無可取代的情懷。
拍攝中,被幾處正在修繕的民宅所吸引。經朋友介紹,方知西河古鎮已被蕪湖一些有識人士看中,蕪湖古玩字畫業商會的褚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褚先生擅長字畫,酷愛古玩,對古民居情有獨鐘,多次深入西河古鎮考察了解,感覺西河未來很有發展潛力,因而不惜重金投入西河古鎮民宅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從目前已修繕的民宅來看,確實給西河古鎮重振雄風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據報道,揚州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該市幾年前就出臺政策,規定對一些古宅和文博景點,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可以拍賣經營權,允許按照投資者的愿望和國家有關保護規定維修、經營、使用古建筑。這一政策拉動了富裕起來的市民文化消費的熱情,投資古城老宅成為許多揚州人或外地人的熱門選擇。因而,蕪湖人投資西河古鎮民宅保護性開發利用,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
輪回的是時間,升華的卻是境界。西河古鎮里的故事亟待開發挖掘,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逝去的風光歲月,折射未來的潮起潮落。這里雖然距離規劃保護、旅游開發還有一段路程,但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研究、利用、開發已箭在弦上。只要站在發展的高度、古為今用的節點上,匠心去打造,潛心去升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古色的、旅游的西河就會出現在眼前,古鎮就會再展騰飛的翅膀。
【西河感懷散文】相關文章:
感懷,黑夜散文03-02
西大山情懷散文11-22
以暑期感懷為題目的散文03-03
故鄉的河散文12-04
感懷原文及賞析10-15
《元日感懷》劉禹錫賞析06-02
唐杜牧:感懷詩02-05
杜牧《感懷詩》原文賞析10-06
浪淘沙·秋夜感懷閱讀答案11-27
莫言文學家獲獎感懷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