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類
真要說散文其實很難,不但要了解文學的各種文體,還要了解文學的歷史。現在講散文又不得不將古文和白話文劃分開來。因而散文應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古典散文,另一部份則是五四運動后的白話散文。而且現今文學理論上已把散文的核心分開了,古典散文以“文以載道”和“代圣賢之言”的形式,轉變為“以我為中心”的人權情感的文體,而且散文的形式和內容也變化較大。從審美觀來看,現在散文也把文學與文章劃開了。但散文的寬泛,仍然沒有從文理上說明白,什么是散文?例如散文與小品文、隨筆、雜文、美文的區別是相當混雜的,這也給散文的評論和和鑒賞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我所認為的散文,是載情、載志、載意、載理地把生活中的觀點,方法,情感,感覺、思索等向人傾述的文章。如載情為主的散文是抒情散文;載理或載志或載意為主的散文就是說明文或政論文、論辯文;如參觀一個地方,讀了什么,看到什么就有感受,就可能是記敘文或游記、或觀后感等。總之人有了想法就得向人傾述,使人明白自已所思所想。散文不像詩歌樣意境太深或象征過于抽象,這是不利于作者向別人或大眾說明白的。散文是無需像小說那樣講什么故事,它只是說某一個精彩片斷,某一瞬間的感受或某種觀點。散文當然也無需正而八經地唱幾句或道貌岸然地準備一些禮行,她只需拉著你的手,嘮叨地說幾句或說一氣。至于你聽得如何,散文是不太關心的,她所做的就是把自已所思所想的說出來和寫出來。當然要理性地說散文,得把散文說好寫好。余光中老先生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談得比較客觀,而且把一些小品文、隨筆、美文的散文作了一些論述。他強調散文的知性,也就是載道上肯定散文化的優點,也指出了散文知性上的缺點,又注意散文的情調上的感性。從余光中所說的散文一定要言之有物,情感真摯。至于評論和鑒賞散文來說,還是缺少一定的標準。雖然也有人寫過評論散文的方法,但我仍覺得不太妥當。
值得一提的是散文在五四運動后,行成了兩大分支,一種是以魯迅為主的散文,這種散文是一種新的變析之“道”,非孔孟圣賢之道,而是一種否定封建,洋奴,賣辦和國民愚昧的根子,探索中國落后原因的“道”。其中也有西方民主科學的道,還有打著新儒學、國學之道的文化改良學者們的“道”的散文。另一種是玩新人性,提倡閑情致趣的散文,這類散文竭力回避社會問題,以我為中心,寫我心中所思所感,這類作者以梁實秋為主。不過這兩種散文在分化中變體。魯迅的散文多向雜文變化了,他的“道”是一種諷刺、挖苦、嘲笑為主的警言似的雜文,成了一種新文體。而梁實秋們的散文卻向著小品文靠攏,但最終還是沒脫開散文體。
我在《關于文學(三續)》中將散文按照應用形式分了十大類。由于散文的類別繁多,側重不同,要將各類散文評論和鑒賞都一一說到,幾乎不可能,但我們還是可找到一些普遍性或共性和主要類別的個性上來分析這類文學作品。
散文的普遍性原則,傳統的說法有幾點:1、文以載道。2、文理。2、文體結構。3、語言風格。4、意蘊境界。5、情趣。
散文普遍性原則
文以載道:這條原則很早就有了,早在神話傳說期,也就是人類巫文化產生時,就已經滲入到了口頭文學中。如巫師在祭祀的唱頌中,已經自覺地布道出“神”的旨意,這就是在載道。因為那時人們不知道自然規律,他們將一些威脅人類生存的現象歸于神靈或鬼靈。這種道是一種“神道”或“巫道”。春秋戰國時期,人道開始盛行,文字變成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工具,于是有很多文人開始集結學說,百家爭鳴起來,這時的道變成了了人性化的“道”,即哲學和倫理等文化知識。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時,就很明確地提出了“文以載道”之說。而五四運動時,胡適在提倡新文化時就反對“文以載道”之說,然而此說仍然對文化影響深遠,在文學領域里依然盛行此說。
文理之說,是指行文中符合語言的民族閱讀習慣,比如說文章的斷句和交流表達。如果文理不通,其意就不明白。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就講到了文章的法度,他把這法度稱為文理。“古人論文多言讀書養氣之功,博古通經之要,親師近友之益,取才求助之方”。五四運動時,白話文的興起,將語言的表達的邏輯性進行了規范,如標點符號,開設了語法學,修辭學,使其語言真正成了大眾化的工具。
文體結構,是指文章的整體謀篇所需的基本構造,如承、啟、轉、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層次。
語言風格,指語言的大體內容和形式。散文行文與詩歌不一樣,一般要求直觀,明白。言辭應用上各不相同。
意蘊境界,這條在一些散文中,文采上的需要,往往有典故或寓言等蘊意成份在里面,作為增加文章色彩的必要手段之一。另外語言的風格需要,有時也加入一些更加形象的一些修辭手法來加強文章的生動性。。從審美活動中,有人借故用佛經中的詞來評論文學界作品。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境界作為詩詞品賞罰分明的標準之一。后來多把它用來評論和鑒賞文學作品。
情趣:五四以后的散文,基本上脫離古散文那種哲理和倫理性的說教,強調自我為中心,以文載情,注意情景交融。而且消遣性、娛樂性催使個人的精神創作和享樂作為創作的支撐點,提倡個性的自由,
散文的個性原則說明
傳統的說法:1、氣。2、骨。3、音韻。4、境界。5、神態。6、情調。散文的個性特征往往是評論和鑒賞的關鍵內容。評論和鑒賞的重要一點就是尋找文學作品的個性,當然我們欣賞文學作品也是找精典或品質高的作品,而不是去分析那些渣渣類的垃圾作品。因為精典作品或品質高的文學作品是一種美的享受,陶治的是情操。一個人讀文學作品時,也會出于境界不同而有所取舍。如娛樂式的閱讀是一種心情釋放,他們不會去深究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蘊。而文學愛好似的閱讀卻是一種精神寄予式的閱讀,這種釋讀是一種心理理解和感情化的精神活動。許多文學教科書和學術性文章多是從普遍性來分析散文,而省略了散文的內在品質,雖說是談個性,卻往往在共性中找個性,而不是從個性中找品質。我下面我細說一下散文的個性原則。
1、氣:中國古文中對散文的氣很是講究,一篇散文有氣,則說明此文有靈了。曹丕最先提出“文以氣為主”。單純講氣,是否很抽象,實際上是指作者的氣質,是一種作者的精神風貌。但確實在散文中有,這是作者在作品中的語言承載著。如范仲淹的作品《岳陽樓記》中,通過兩個不同情景的描寫,其語言大氣磅礴,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襟。這種以天下興亡為已任的精神就是一種“浩然正氣”。“紅袖”里,“無名的我”的文章有這種氣象。
2、骨:指散文中的風骨和骨象。一篇散文有骨象或風骨,就如同賦予了散文的形體,往往這種骨象就是作者的一種內在品質。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曹氏父子所倡導“建安風骨”的一種文風。劉勰在《文心雕龍》把“文附質”之說提高到了風骨論說,他評說建安文學就是以風骨論之。風骨之說實質上是說文章的內容充實。這種文風在散文語言中表現出來,如《陋室銘》中,就表現出作者追求人格的高尚和志趣的高雅的品性,突出了作者錚錚傲骨的形象。“紅袖”里,“雪個”的文章有這種骨象。
3、音韻:散文中音韻比較難找。音韻有兩種,一種是散文中語言形象有聯想式的音韻。另一種就是語言本身音韻化的文字。但音韻好的作品,對于閱讀起來流暢,情緒飽滿。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古文中駢文有點講究音韻,王勃的《滕王閣序》。
4、境界:散文中叫立意,在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比較強調此作品個性。他們把道和禪的滲入語意中,追求一種自然化的人格文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5、神態:散文中的神態也是一種高深的語言功力,同時也是語言活力的標志。魯迅的文學作品中神態,我認為是最好的。只要讀魯迅的文章,魯迅的神態和被魯迅挖苦或諷刺的人的神態都有會有一個活氣的形象呈現出來。散文神態也是兩種,一種是作者創作時的一種心態,另一種是散文中形象化的語言構成。通常很多人評說散文的寫作特點時,就常稱“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
6、情調:是指散文中的情感調式。文學作品是人的創造物,那理所當然地由人賦予出感情。然而人的情感是內在的心理反映,情感有個性化,情感又是作者和讀者在生活中產生的,散文的情調是作者情感流露,我們在閱讀中也會因情而與作者產生一種交流。真正好的散文就是一種情文或道文。梁實秋在《論散文》中就提出了散文應有個文調,所謂的文調就是散文內容中的語言情調。有的人大氣磅礴,陽剛勁十足,如李斯,賈誼的政論文,有的機智,風度翩翩,如王勃;有的光彩奪目,有的銳智,深沉等。
我覺得散文的評論和鑒賞在理論上不是很大的變化,也許是本人讀的文章有限緣故,只是在評說這類文章時要適當地加入一些現代科學的成份而已。
作品:李斯《諫逐客書》文略
作品分析:作品寫作背景,該文中提到,秦王近事大臣們,因鄭公渠事件發生后,紛紛上奏,說外來幫秦國做事的大多居心叵測,勸其秦王逐客,也就是把當時在秦國的外國人,統統趕走。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本在呂布韋手下當門客。他是楚國人,也屬逐客令中被趕的人。李斯上書于秦王,指出此逐客令過矣,即不妥當。從而引出李斯的《諫逐客書》。
從文體上分析,古時上奏給王或皇帝的奏文有很多種說法,這種一奏文章中,帶有規勸和阻止某些行政命令的實行或指出君王過錯的文章,叫“諫”。
該文章正文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指出秦國需要人才的重要性,駁斥那種朝臣中“逐客”的荒謬論點,指出引進“人才”是秦國強大的主要因素。第二部份從物產豐富和精美上說明了對秦國的強盛關系。第三部份結論陳述,即要強國得引進人才,要富國得需積蓄財富。
此散文的特色。
氣:理直氣壯,氣充理足,正氣軒昂。文章中,以穆公求士,得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五子打下了秦國的基業。孝公用商鞅之法,富國強兵;惠王用張儀步步擴張,擊垮六國合縱。昭王得范睢蠶食六國,安民理政成功了秦國的霸業。此文氣行辭正。咄咄逼人。
骨:說理堂堂正正,有威風骨象,不卑不亢。大有政治家的魄力。
音韻:鏗鏘有力,特別是行文中動詞疊取,很有強者風范,如“取、得、迎、求、支”,“獲、舉、治、拔、并、收、包、制、據、割、遂”一氣呵成,層層遞進。
境界:站在秦國的利益上,從國家的最高政令角度上考慮。說理更具有氣勢。
神態:李斯行文尤有君子之風,神態上看,心理上沒有負擔,完全是言辭激昂的氣概。
情調:大氣,知識淵博,情緒亢奮,男人的一種剛勁、堅定,膽略實為罕見。
以現代心理上來分析,李斯是一個不甘于平庸,而且對自已的才華是相當自信的,以致于他作為一個外國人竟敢于上書秦王。這在他文章中言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極有政治遠見的人。李斯之所以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是相當了解秦王的心理,這可從他給秦始皇的許多奏章看出來,他的政見多次受到秦王的賞識。如秦國統一后的廢除分封制,采用封建的中央集權的郡國制,統一文字,度量衡等,都是他的主張。
從李斯文章中還可看出,他是一個極有理想和抱負的人,而且視角獨特,胸襟寬廣。史書上對他的一些評價有失偏頗,像李斯這種具有以上品性的散文,實在是千古傳世佳作。
作品:王勃《滕王閣序》文略。
王勃是史上少有的天才人物,這篇文章是他在赴交趾省親途中,正逢洪州都督經閻某重修完成,而舉行盛典之機。此時賓客滿座,墨客云集之時。王勃就邀請而居于末席上。當時文人雅興蓬發,紛紛獻文。卻意外的是,王勃青春煥發,風度翩翩,揮灑出這篇傳世佳作來。
此文鋪陳宏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物;縱古喻今,辭藻華麗,洋洋灑灑,侃侃而談。
氣:此文洋溢出青春盎揚的氣息,氣息充沛,揮灑自如,才華畢現,令人嘆為觀止。
骨:此文風貌文采俱佳,突出了年青俊才的書生神采。
音韻:當我們朗讀時,不覺音樂律感流動起來,那是一種音韻響亮,明朗,節奏開始如行板,抑、揚、頓、挫堅定有力的,有莊重色彩,第二階段過渡到小快板,透出華麗的樂章,弦律圓滑流暢。到了下半闕由“嗚呼!時運不齊”開始,音調轉入低沉,發出胸腑的悲哀,扣人心弦。再嘆“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一波三折,推波助浪,導出一首詩來結尾,仿若無盡的神話“檻外長江空自流”。讓人們的思緒隨著長江波滔而遠去,留下一片空白讓人遐想萬千。
境界:王勃這篇幅散文有詩的韻味但更多是發散于情懷,是一種情懷的展現,即懷才不遇,命運的述說的好散文。遠遠超前出了應酬寫作和娛樂的境界。
神態:王勃那種飄逸,傲氣,不拘小節,一介書生的灑脫和風流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
情調:本篇情調高雅,濃艷而不流俗,張揚而不狂妄。
心理分析:才高藝精,文膽壯實,目空一切,其文雖有悲涼之音,可堪稱一絕。
王勃的《滕王閣序》不但文思敏捷,句句璣珠,光彩奪目,而且才華橫溢,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神來文章。
作品:魯迅《秋夜》文略
這篇散文是魯迅寫于1924年九月。當時魯迅在北京,那時雖然腐敗的滿清王朝被推翻了,但中國大地上陷入軍閥混戰,帝國主義任意橫行,百姓生活苦難的黑暗社會中。整篇文章以“秋”的冷竣和蕭條為背景,喧染黑暗的氣氛。在這種雙重陰暗籠罩著環境里,突出魯迅精神上的壓抑和苦悶。
氣:作者內心那種緊張,苦悶、彷徨的心情,是郁氣在胸的情景。
骨:作者行文中透出一種冷竣沉思的骨象。
音韻:苦澀的微笑、秋風寒夜的呼嘯、惡鳥、小飛蟲在窗玻璃上撲打的聲響。
神態:魯迅先生是一個孤獨和冷僻的思想者,他那雙冷酷眼睛,莊嚴,肅穆的神色在香煙中升騰著他的文章。他賦予了眼前的生物一種思想和靈魂。
境界:秋夜中一種奇怪的笑和夢,以及想象構成了一個黑暗而寒冷的環境。
情調:是一種灰暗的天空下的性情物的夢。棗樹、小草、小蟲等,還有我,作者魯迅,正在煎熬著等待來日的夢想實現的日子。
從魯迅的心理上看,魯迅對黑暗的舊中國的現實極為不滿,國家動蕩,社會的沆臟、國民的愚昧,但他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導致了他寫作上那種疾惡如仇的品性。所以在魯迅眼里,一切都是那樣的灰暗和怪異。但魯迅的心底還是存有一絲絲的夢想,這是他對小精靈寄予情感的原因。
我們在讀魯迅散文時,一種沉思不覺襲上心頭,他的散文賦予我一種靈魂,于思于文得有一種情致和精神。魯迅作品最大特點是賦物予以個性和靈氣。如本文的開篇“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仿佛給客人介紹,這個是我的孩子,還有個也是我的孩子一樣。而兩株樹又仿佛很了解作者要寫文章了,就跳到作者面前,故意讓作者評說。然而,作者好像明白這兩株樹的狡詐心機似地,又轉筆寫秋天夜晚又高又空的天空,于是天空閃動鬼眼,口角顯出微笑,并抓上一把繁霜灑在作者的園子里的小花上。小花打了個寒顫。作者憐惜起來,怕驚動花草的夢。她紅慘慘的瑟縮著。棗樹是否等不及了,作者像很理解似地說,我知道你的葉子落盡了。當然并不全是秋風的原因,我知道是前一時間小孩子們來打棗子。后面全是作者賦予景物的神氣和靈氣。只有思想者才有如此的筆法,只有思想者才有如此的心靈感應。
- 相關推薦
【散文作品的分析】相關文章: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05-24
畢淑敏作品及精選散文08-16
張小嫻散文作品08-06
敘事散文作品08-19
韓愈的作品分析10-26
現代散文作家作品10-08
梁實秋散文作品《書房》07-28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精選10篇)08-22
張小嫻散文作品集08-30
現代散文作家及其作品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