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 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居蜀中,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游,酒隱安陸,客居魯郡。這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以玉真公主之薦,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亂起,為了平叛,入永王李大人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長流夜郎。遇 赦東歸,往依族叔當涂(今屬安徽)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以詩名于當世,為時人所激賞,謂其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①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②。
仍憐故鄉水③,萬里送行舟。
、偾G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②海樓:海市蜃樓。
③故鄉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蛘J為李是行舟流覽,杜則停舟細看。此說頗是在理。
- 相關推薦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解析】相關文章:
《渡荊門送別》李白10-22
李白《渡荊門送別》鑒賞07-26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10-17
渡荊門送別李白唐詩08-25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07-11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3
李白《渡荊門送別》習題及答案05-18
李白《渡荊門送別》文學賞析06-07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08-17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詞賞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