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塑料、餅干、節奏、樂譜、吉祥、企盼、急速、抑揚頓挫、相依相隨”等詞語。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
。4)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練習、組詞等達到章握本課生字與新詞。
。2)通過多讀、有感情朗讀,達到理解本課的目的。
。3)通過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動物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
1、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
2、體會蘊含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理解文章脈絡,給課文劃分結構段。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手法。
教具準備
歌曲《丹頂鶴的故事》的錄音。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先請同學們聽一段音樂,放錄音《丹頂鶴的故事》。
走過那條小河
你可曾聽說
有一位女孩
她曾經來過
。
這首歌好聽嗎?這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有一個女孩,她從小愛養丹頂鶴。在她大學畢業以后,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為了救一只丹頂鶴,她滑進了沼澤地......這位丹頂鶴女孩叫徐秀娟,是我國首位環保烈士。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一位普通老人與環保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云南昆明翠湖邊,名字叫《老人與海鷗》。生齊讀課題,師板書課題。課文講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吳慶恒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生自由讀課文,標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生提出質疑,老師適時板書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3)生通讀課文,看看在預習的基礎上還有哪些字詞沒弄懂的。
4)理解“褪色、嘬、抑揚頓挫、歇落、滇池、守靈、漩渦”等詞語的意思。
5)集體交流: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體提出來,大家幫忙解決。
6)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可引導學生把課文分作兩部分:
(《老人與海》講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鷗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
第一段(第1—13自然段):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第二段(第14—19段)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老人對海鷗的那份令人震憾的情。
3、 再讀課文,質疑
1) 學生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別感動?或哪些地方你有疑問,在文中標示出來。
2) 小組交流。
。1) 老人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2) 當老人死后,海鷗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舉動?
。。。。。。
4、 小結
1) 我們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海鷗也與他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2) 學到這兒,你有什么想說的?(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5、 作業布置
1) 書寫生字、新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學習課文內容,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情誼。
2、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3、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過程
1、 復習,導入新課
2、 讀思結合,學習1至13自然段
過渡: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動物與人的真情。
1) 從哪些地方你能體會到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勾畫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注。
2) 集體交流: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理解。
(1)“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嘬起嘴向鷗群呼喚。 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老人的動作是那么嫻熟,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諧。抓住“掃”字,說作者把鷗群吃食的樣子寫得生動傳神。海鷗飛翔的美麗,使人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情景。)
(2)“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多么樸實的名字!然而透過這一個個樸實的名字,我們看到的是老人對海鷗的親昵,對海鷗的愛。老人親昵而自然地呼喚著一只只海鷗,就像呼喚著自己的兒女。也許老人并不會唱歌,可一聲聲對海鷗的呼喚,不就是一首首動聽的歌曲嗎?)
(3)“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根海鷗相伴!
從老人的外表描寫,你能感受什么?
。ㄇ趦的老人,卻無私地對海鷗的付出,這是源于對海鷗的愛。這是一個十分簡樸的老人,可就是這樣一個勤儉的老人,卻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資給海鷗買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鷗。是什么給了老人這么大的動力?無疑,是老人對海鷗那種無私的愛。這里用不多的文字,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愛海鷗的老人形象。)
(4)指名朗讀1—13自然段,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指導朗讀,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3學習第二部分
1)讀第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2)自主學習后匯報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事?
。êzt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海鷗紛紛落地,在老人遺像前站成兩行,肅立不動,我們收遺像時,像炸了營似的撲過來)
3)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因為海鷗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豐富,他們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傷心、難過。)
4)再讀課文,在書的空白地方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鷗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ㄗァ罢把觥币辉~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當作親人。)
(2)“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衣天使!
海鷗也像人一樣,它們有著人一樣的感情。急速翻飛后,海鷗們“紛紛落地”,“在老人的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是那么的嚴肅和安靜,也許它們知道老人再也不會來了,于是它們默默地“肅立”,好像在i為老人守靈。這樣的場面們,相信無論誰都會為之動容。
(3)“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
。楹斡谩皳洹倍挥谩帮w”?引導學生想像海鷗大聲鳴叫似乎在說些什么?從“白色旋渦”體會海鷗對老人的不舍、悲痛,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4)“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當老人的遺像被我們收起時,海鷗們的舉動又是那么地讓人吃驚,所有的海鷗都大聲鳴叫著朝遺像撲過來,飛動的翅膀形成了一個白色的漩渦,使我們幾乎無法脫身。海鷗們是那么舍不得離開老人,它們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留戀。
(2)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感情。
3、 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 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兩句話寫一寫。
2) 交流收集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
3) 你身邊有沒有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人。
4、 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中你最感動的部分。
2) 寫一寫你和動物之間的故事。
教學反思
動物是我們親密的朋友,它們和我們一起組成了豐富、美麗、和諧的世界。《老人與!芬晃倪x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會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恒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地照顧、喂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后,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根據文章的特點和六年級學生的感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塑料、餅干、節奏、樂譜、吉祥、企盼、急速、抑揚頓挫、相依相隨”等詞語。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
4、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5、通過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而本課的重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接觸到這個文本,我腦海中馬上浮現出丹頂鶴姑娘的故事。因為那個故事 深地感動了我,那一首《丹頂鶴的故事》曾深深地震撼了我。所以,我以這首歌曲開篇,是為了創設一個美好的情境,讓學生沉浸在人與動物美好的感情之中,為教授本文作好鋪墊。
2、中心句貫穿全文,反復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后,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系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系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并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教師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本還是比較長的,或者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系?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里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并采用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在教學10—13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并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篇二:《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與反思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如何把這種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并進行語言積累。
3、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
課前準備:
1、收看關于動物方面的科普電視,尤其是關注海鷗。
2、收集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受動物與人的真情。
二、品讀感悟
(一)學習1——13自然段
1、從哪些地方你能體會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勾畫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注。
2、集體交流:抓住重要段落,進行理解。
(1)“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放在湖邊的圍攔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ɡ先说膭幼魇悄敲磱故欤c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諧。抓住“掃”字,說明作者把鷗群吃食物的樣子寫得生動傳神。海鷗飛翔的美麗情景。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情景。)
。2)“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呢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ㄍㄟ^朗讀,我們可以感知老人對海鷗的親呢,對海鷗的愛。)
。3)“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退色的過時布衣……”從老人的外表描寫,你能感受什么?
。ㄇ趦的老人,卻無私地對海鷗的付出,這是源于老人對海鷗的愛。)
3、再讀1至13自然段,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指導朗讀,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ǘ⿲W習14-19自然段
1、思考: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1)自主學習后匯報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鷗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海鷗紛紛落地,在老人遺像前站成兩行,肅立不動,我們收遺像時,像炸了營似的撲過來)
(2)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海鷗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豐富,他們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傷心、難過。)
3、再讀課文,在書的空白地方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抓“瞻仰”一詞體會海鷗們對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當作親人。)
。2)“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
。ㄗァ凹娂姟薄懊C立不動”等詞體會海鷗對老人的尊敬、愛戴。)
。3)“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
。楹斡谩皳洹倍挥谩帮w”?引導學生想像海鷗大聲鳴叫似乎在說些什么?從“白色旋渦”體會海鷗對老人的不舍、悲痛,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4、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感情
5、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兩句話寫一寫。(學生可就在書上寫,然后集體交流。)
三、拓展:
交流收集的有關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深化對本單元主題的認識:人類愛護動物,動物回報以愛。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并就人類如何與大自然友好相處提出建議。
自我反思: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鷗之間的深厚友誼,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鷗有義,讀之令人動容。全文以愛為主線,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上。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出兩個畫面,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比齻“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此外,還有“愛是親昵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并讓學生想象老人與海鷗會親昵的說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為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后,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后再讓學生互動,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并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體會自己在失去親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與文本產生同感,產生共鳴,讓學生盡可
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緊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這條線索,從兩幅畫面入手,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海鷗表現的語句,并試著分析、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為故事生動感人,海鷗也具有像人一樣的情感,所以,學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另外,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深刻理解海鷗的種種表現,更利于學生認知的提升,感情的升華。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為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于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唉!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尤其是關注孩子的思維展示。
同伴互助:
教學中,教師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了文本段落間的聯系。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薄笆嗄炅恕北砻鲿r間之久,“每天必來”說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昵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說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把這句話反復出示,并讓學生反復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仿佛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為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為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為,此處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后一小節“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著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背著那個藍布包,撮著嘴,好像還在呼喚著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里。
學生反應不盡如人意時,教師被動等待,貽誤了“戰機”。當孩子的回答不到位時,教師沒有很好地進行點撥,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費了很多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在規定時間里完成!氨粍泳蜁ご颉痹谖疑砩嫌辛苏鎸嵉伢w現。因此,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專家引領: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而這又恰恰是學生們在學習語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此,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始終就是我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的一種教學目的,
希望能夠在盡快的時間內,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提高。
為何強調“運用了寫作中的什么描寫方法”?如上文中的“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對話描寫”等。我認為這是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的最好方法。只有這樣,學生以后的寫作才知道從哪方面去寫。一直以來,六年級同學升到七年級學習語文就會有剛開始的不適應,進而影響同學們語文的成績和學習興趣。這就是我們說的“中學和小學的銜接問題”,所以我門要重視作者表達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是新課程標準的語文的工具性,做好銜接工作。
篇三: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與反思
《老人與海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褪色、親昵、企盼、瞻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等詞語;讀通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2.通過閱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讀中感悟課文所表達的真情實感。3.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會老人對海鷗親人般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樣把這種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教學重點: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將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的。 基本課型:教讀感悟課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圈點勾畫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主人公在翠湖公園里的塑像圖片。教師敘述并質疑:同學們,這就是昆明翠湖公園里老人的塑像,在你們的心目中,塑像的主人公應該是些什么人?(生答:英雄,諸如黃繼光之類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諸如雷鋒叔叔??)
2.圖片中的這位老人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樣,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像這樣由昆明全體市民自發捐款為一個普通人塑像在我們中國還是破天荒頭一回!那在這位特殊的老人和這群特別的海鷗之間到底發生生了什么事情呢?就讓我們隨著第21課,一起走進他們之間的感人故事吧!
3.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過預習課文,誰能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關系?(生答: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2.課文是通過哪幾件事情,來把老人與海鷗的這種關系寫下來的?(指名學生說,教師加以指導)
3.師生交流,總結。(喂食海鷗,喚喚海鷗,談論海鷗,海鷗為老人送行)
三、品讀課文,體味語言。
1.老人和海鷗是聯系在一起的,讀懂了老人,也就讀懂了海鷗。請同學們重點關注描寫老人的第1-13自然段,想一想:老人的哪些做法打動了海鷗,當你找到這些句子時,拿橫線劃下來,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學生讀自己劃出來的句子,并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句子一:“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1)讀了兩句話,你有什么發現?(三個“褪色”、外貌描寫等)(2)從三個“褪色”來看,你認為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生活節儉、衣著樸素)
(3)老人自己的生活這么節儉,對海鷗卻從不吝嗇,從哪些詞中讓你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理解“每天”、“二十余里”)(4)老人這么做是一件容易的事嗎?相機導出教師課前搜集的一些資料,加深學生感受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斑@位老人是昆明化工廠的一位退休工人,每個月掙300塊錢的工資,平時最大的開銷就是2毛錢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煙,出門時決不坐公交汽車,因為他舍不得花那5毛錢的車費。為了節省錢,一碗干飯,兩個饅頭,一碟咸菜就是他一天的伙食;生病不舒服了,也絕不到醫院看病,能挺就挺過去,實在不行,也只是買些草藥煎著喝;但是這位老人卻舍得買4.5一斤的餅干給海鷗吃!老人去世了,我們發現他家里最值錢的竟然只是6個雞蛋,而這雞蛋也只是他給海鷗做餅干的配料!保5)我想這個故事里的每一個數字一定深深打動了你的心,想說點什么嗎?(通過教師的介紹補充,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6)指導學生帶著這種感情朗讀這段話。
句子二:“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保1)讀了這段,你讀懂了什么?(動作描寫、老人喂海鷗的畫面十分和諧、默契,美得像一篇美妙的樂譜)(2)用“▲”標出描寫老人的動詞,交流說說標出哪些動詞(3)從這些動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老人的動作是那么的嫻熟,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諧!老人對海鷗就像對兒女一般)(4)指導學生朗讀,讀出老人對海鷗就像對兒女那樣細心、耐心。
3.小組合作,研讀后面部分。
。1)師啟發:剛才我們重點研讀了2、3自然段,是抓住老人的外貌、動作描寫,和海鷗的細節描寫來體會的。接下來,同學們按照這樣的讀書方法小組合作讀后面幾段,繼續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情誼。
出示要求:①找出有關句子細讀。②在小組內交流讀后體會。③全班交流:用“我讀懂了??”匯報。
出示提示:①“親昵”是什么意思?“抑揚頓挫”地唱是怎樣的唱?模仿老人的樣子說說②老人為什么說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這段話該怎么讀?為什么?③“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歐群,眼睛里帶著企盼!薄捌笈巍笔鞘裁匆馑迹坷先嗽谄笈问裁?
。2)學生自主研讀,小組交流讀書心得。
。3)全班匯報交流。
。4)教師小結:多么美好的畫面,多么和諧的場景,它成了翠湖公園里最美麗的景色。孩子們,如此親密的關系,這樣的親人般相處的場景,在翠湖邊上演了一次嗎?是啊,這美妙的畫面上演在十多個冬季,一千多個日子!讀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四、總結升華,鞏固拓展。
教師小結學法: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和語言等細節之處進行揣摩文本來領悟人物、動物的情感。課后,大家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部分的內容。下節課,我們再去細細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意。
附板書設計: 老人關愛海鷗親人
喂食海鷗呼喚海鷗談論海鷗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我立足于在學生閱讀全文后,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系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后,從1-13段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系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課文的1-13段,字里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在這部分內容中,我主要研讀了老人的外貌和喂海鷗的細節。這部分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是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喂海鷗動作的字詞。并采用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方式感受到老人對海鷗親人般的情感。但是在對這一段的處理上,我感覺讀得還不夠,如果老師讀寫老人的句子,學生讀寫海鷗的句子,這樣對讀,學生還能感覺到老人與海鷗的默契與和諧。但是在教學10—13段的時候,我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并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 相關推薦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與反思參考】相關文章:
《觀潮》參考教學設計05-21
老人與海的教學反思07-23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06-13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07-30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0-27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09-24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09-24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06-08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05-14
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