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夕節源于中國,經過多年的演變,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
韓國“七夕”祈拜織女星
在韓國農歷七夕節前夕,位于韓國首爾的南山韓屋村舉行一系列民俗活動,向游客展示韓國傳統風俗。
韓國的七夕節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 七夕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過一會兒,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網的話,就認為天仙答應了她們的愿望。或者她們會在醬缸臺上面擺放著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里裝著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跡就相信有靈驗了。
這種風俗是因為把織女當成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隨著在中國漢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風俗而起源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傳播給周邊的民族。
崔南善的《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是原來中國的習俗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到了朝鮮王朝在宮廷里擺宴會,給儒生們實行節日制的科舉。
另外,韓國七夕節神話傳說與中國不同的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牛郎肩挑扁擔,而韓國沒有使用扁擔的傳統,因此傳說中的牛郎是趕著牛車與織女相會的。如果七夕夜下起毛毛細雨,韓國民間稱其為“洗車雨”,傳說是牛郎在與心上人相會前仔細清洗牛車時灑下的天界之水;如果第二天早上下雨,則被稱為“淚灑雨”,傳說是牛郎與織女依依惜別的淚水所化。
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后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閑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后的這時候,農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干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著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著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獲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臺上擺著井華。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
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著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獲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臺上擺著井華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而且,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
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后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閑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后的這時候,農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干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著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崔南善的《朝鮮常識》中記載著,七夕是原來中國的習俗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到了朝鮮王朝在宮廷里擺宴會,給儒生們實行節日制的科舉。
在多樣化的生活和價值觀的變化中,今日的七夕風俗只是演變成用牽牛(牛郎)和織女的傳說給充滿童心的世界增添一個夢想而已。現在的韓國年輕人對傳統七夕關注的也并不多,他們只會借著這一天的機會在一起約會、吃飯、互送禮物。
日本“七夕”祈福許愿
農歷的七夕是中國的傳統情人節,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而他們是在陽歷的七月七過節日,也是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節日的意義也和情人節沾不上什么邊。七夕節人們舉行很多活動,以及許愿等。
人們把心愿寫在紙條上,然后掛在樹上。許愿的內容不限,父母健康,家庭幸福,不被朝鮮的導彈炸到等等,什么都可以。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愿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慶典結束時,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里順水漂走,以此象征著自己的心愿能夠到達天河。
日本的七夕節有很多活動,因地而異,主要有歌舞表演,焰火,抬轎子等等,非常熱鬧。最著名的地方是京都府的北野天滿宮、香川縣的金刀吡羅宮、神奈川縣的平冢市和富山縣的高崗市。
據說七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提到七夕,人們即會聯想是牛郎織女見面的那一天。這個牛郎織女美好的傳說在日本也廣為人知。日本的七夕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人們會到商店購買粘米做的小點心來吃。吃這個小點心是有講究的,一來是喜鵲搭的橋怕不結實,為了保障牛郎織女的交通安全,要弄些粘的東西來把橋沾得結實點兒;二來牛郎織女好久不見,難免有些情不自禁的情節,喜鵲們看在眼里,不免亂說,為了避免影響安定團結,也要弄些粘的東西把廝鳥們的嘴巴粘起來。
由此可見日本的七夕和中國一樣,都是來自牛郎織女的傳說,與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自江戶時代在七夕這一天開始了一種特殊活動。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寫在帶一根線的紙簽上,然后把寫好的這張紙簽系在竹枝上,這樣自己則會如愿以償了。
這種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可見日本人把他國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習俗去吸收,并且將他國的文化融入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在日本的仙臺、平冢、一宮地方七夕這一天祭典活動很轟動,還有相模原市、安城市、高崗市等多處都大規模的舉行七夕活動。
日本七夕節風俗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在日本,七夕節反而是孩子們的節日。之所以有這樣的習俗,原因在于最初孩子們是利用這個節日向織女祈求一雙巧手。傳說中的織女心靈手巧,七夕時她夫妻相會,心情自然很好,這時候向她祈求,被允準的可能性很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織女責任越來越大,已經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而且要負責滿足他們的各種愿望。
日本七夕節各地祭典
據說七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提到七夕,人們即會聯想是牛郎織女見面的那一天。這個牛郎織女美好的傳說在日本也廣為人知。與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自江戶時代在七夕這一天開始了一種特殊活動。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寫在帶一根線的紙簽上,然后把寫好的這張紙簽系在竹枝上,這樣自己則會如愿以償了。
這種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可見日本人對他國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習俗去吸收,并且將他國的文化融入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在日本的仙臺、平冢、一宮地方七夕這一天祭典活動很轟動,還有相模原市、安城市、高崗市等多處都大規模的舉行七夕活動東京地區雖然沒有什么大的祭典活動,但是在七夕這一天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把寫著自己愿望的紙簽,吊在竹枝上的情景。在田町車站,這一天竹枝把站內中心的大柱子裝飾,上面掛滿了港區各個幼兒園小朋友們寫的志愿和希望。
日本七夕節節日氣氛
家庭也很重視七夕。家庭的七夕活動,一般都是在家附近的竹林或海邊進行。人們要買來彩紙和絲線,剪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心愿寫在上面,綁上絲線。一切準備就緒,就帶著孩子們來到附近的竹林或海邊。孩子們虔誠地把彩紙掛在竹子上或投入大海,再閉眼合手祈禱一番,然后高高興興地回家。
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們就只等待著自己愿望的實現了。孩子們的愿望都不難實現,他們無非是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一本書,或一件新衣服,所以,到適當時機,家長就會滿足他們,讓他們如愿以償。因此,孩子們對七夕節特別鐘情,對這一天充滿著期待。對于七夕活動,大人們并非當真,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們的生活多一點色彩,有一些期待罷了。
- 相關推薦
【韓國日本七夕節風俗】相關文章:
日本童話08-03
《留別日本》徐志摩08-12
留別日本 徐志摩11-03
韓國經典童話故事10-23
韓國英語怎么寫10-24
日本經典童話故事06-29
日本現代悲傷的情詩06-14
徐志摩的《留別日本》詩歌08-10
關于除夕風俗的詩句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