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是寄給他的妻子盧氏的。這組詩全以”青青水中蒲“起興,色調明快,回環往復,淳樸的如同民歌一般。
青青①水中蒲②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
君今上隴③去,我在與誰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長在水中居。
寄語浮萍④草,相隨⑤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葉短不出水。
婦人不下堂,行子⑥在萬里。
【注釋】
①青青:形容顏色很青。
、谄眩杭聪闫,一種很美的水生植物。
③隴:隴州。
、芨∑迹焊∩谒嫔系囊环N草本植物。
、菹嚯S:伴隨,跟隨。
、扌凶樱撼鲂械娜。
【白話譯文】
其一
綠得透明的香蒲長在水中,一雙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如今你要遠行到隴州去了,我和誰在一起呢?
其二
綠得透明的香蒲長在水中,就像我總是居住在固定地方。真羨慕浮萍可以自由飄蕩,跟隨水波而去,但我卻不可以。
其三
綠得透明的香蒲長在水中,葉子短小沒有浮出水面。我還沒有進入議事的大堂,你已經離開千里萬里了。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貞元九年(793),是韓愈年輕時的作品,為寄其妻盧氏而作。
【賞析】
第一首描繪送別情景。詩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興。襯托離思的'氛圍。又以蒲草下有一雙魚兒作比興。以反襯思婦的孤獨。魚兒成雙作對。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而詩中女主人公卻要與夫君分離。她觸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說:我要去隴州。內人不能與我在一起。語意真率、樸素。是民歌格調。短短四句詩。上下兩聯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風光明麗。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邊景色;而“君今上隴去”。卻是偏遠荒涼的西北邊境。從情調上看。“下有一雙魚”。顯得非常歡愉而寫意;而“我在與誰居”。又見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離情。詩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復回環的表現。開始兩句詩是比。以蒲草“長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長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隨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隨水漂流的浮萍來反襯。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隨。所以。思婦寄語浮萍。無限感慨。
第三首主題相同。一唱三嘆。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葉短不出水”。這兩句詩有興有比。用蒲草的短葉不出水。比喻思婦不能出門相隨夫君。“婦人不下堂。行子在萬里”。在空間上距離那么遙遠。女主人公孤單單的形象也就顯現出來。而其內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詩中沒有表示相思之語。而思夫之情自見。謝榛嘆為“托興高遠。有風人之旨”(《四溟詩話》卷二)。
三首詩是一脈貫通。相互聯系的“三部曲”。
第一首。行子剛剛出門離家。思婦只提出“我在與誰居”的問題。其離情別緒尚處在發展的起點上。第二首。行子遠去。思婦為相思所苦。發出“相隨我不如”的嘆息。離愁比以前濃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內心的孤凄感受隨著行子“在萬里”而與日俱增。一層深一層。全詩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韻無窮。
在體裁上。《青青水中蒲三首》繼承《詩經》、漢樂府的傳統而又推陳出新。朱彝尊謂“篇法祖毛詩。語調則漢魏歌行耳”。
詩的語言通俗流暢。風格樸素自然。富于民歌情調。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長。前人贊之曰:“煉藻繪入平淡”。正道出這組詩的風格特色。
拓展閱讀:韓愈的評價
韓愈是一個氣場和存在感均極強的人物。作為文壇領袖,他“手持文柄,高視寰海”“三十余年,聲名塞天”(劉禹錫《祭韓吏部文》);作為作家,他敢為風氣之先,為文為詩氣勢磅礴;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人”,他剛直敢任,人格偉岸,誠為偉丈夫。如此人中鸞鳳,卻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極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許多細微樂趣或煩惱,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韓愈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歷史人才,他的影響使無數帝王將相相形見絀。在中唐的政治舞臺上,他扮演過監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誥、刑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績。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為文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堅決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故宋人蘇軾對他推崇備至,稱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的豐功偉績。
韓愈的政治主張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潮州,后因治政突出,遷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并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F宜春秀江中有一個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有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
【韓愈 《青青水中蒲三首》】相關文章:
韓愈《青青水中蒲三首》唐詩鑒賞10-29
韓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鑒賞03-09
籬笆青青閱讀答案01-27
韓愈座右銘10-15
韓愈名句03-28
解讀韓愈03-21
師說韓愈02-07
讀韓愈了解關于韓愈的文章03-21
《小蔥青青》閱讀及答案11-24
《韓愈短文》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