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學作品的重要樣式的古詩詞,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古詩詞鑒賞題在各地的語文高考中也有很大的分值。
一是審題入文理準意。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講,無論是閱讀、考試,讀題審題都是第一步。因而筆者教給學生的第一步就是讀題審題,因為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審清了題目,文章內容大體上就有了。然后順勢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如教學本詞時,筆者在板題后便讓學生審題,學生從閱讀積累中可知:“念奴嬌”是詞牌名,“赤壁懷古”是題目,既然是題目,那詞的內容是一定圍繞“赤壁”與“懷古”來寫。于是學生懷著急迫的心理讀詞來印證自己的“猜想”。剛讀完就有同學喊起來:“猜中了!”乘勢,筆者激問:詞意你都能說出來嗎?于是學生借助注釋,很快譯出全詞: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和我同飲共醉吧!
二是掌握基調想背景。
學生理清了詞的大意后,肯定就要琢磨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詞,筆者趁機指導學生接下來就要弄清寫作目的:作者距我們已經上千年,怎樣才能知道,那我們就要借助寫作背景進入作者寫作的年代。因而在學生掌握本詞大意后筆者便讓學生交流背景資料,筆者再用投影打出補充資料,這樣學生從中得知:本詞是在作者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間游赤壁時,吊古抒懷寫下的。寫這首詞就是為了借對英雄的贊美來表達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樣,就為學生品味語言奠定了情感基調。
三是進入意境品語言。初知作者的感情基調后,學生一定想賞析作者如何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筆者教學生接下來就是品讀語言。具體的品讀采取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因而學生在學習本詞時,從整體讀,詞的上闋詠赤壁,描寫壯麗景色,引發對古英雄的懷念;詞的下闋主要刻畫了周瑜這一英雄形象,并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在部分上,學生通過抓重點詞讀――品――誦的方法,認為動詞“穿”“拍”“卷”與形容詞“亂”“驚”“千堆”等最具表現力。我們面前似乎出現了咆哮的壯闊江面……滔天大浪沖擊著礁石,碎成千堆萬堆的雪沫……最后學生又整體品味,把詞中所展現的畫面一一連接起來,再次進入了雄渾壯闊的意境中。
四是分析人物靠聯想。
學生進入了詞的意境,那么感受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但由于詩詞中所寫的人物、事件距現在較遠,要準確把握,需要學生聯系歷史。同時由于詩詞語言高度凝煉,需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所以在分析本詞人物時,先讓學生聯想赤壁之戰,然后再分析詞中塑造人物形象時作者所選材料的目的。學生認為詞中寫生活細事,目的是突出他年少風流、奮發有為……;“談笑間”寫其神態,以突出他大敵當前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而“檣櫓灰飛煙滅”與前面的“談笑間”是為了突出他時間短而戰績豐。詞句雖寥寥數語,但作者卻從多角度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周瑜的英雄形象。
五是掌握情感看整體。
學生把握了人物形象后,必然在心里發問,作者詩詞中選取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所以筆者順勢把掌握作者情感作為學生詩詞賞析的第五步,在體會作者情感上設計了這樣的探究題讓學生分析:“在赤壁之戰眾多的英雄中,作者為什么只對周瑜鐘愛有加?這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情感?與最后幾句的感慨有何關系?”學生通過對赤壁之戰主要人物逐個分析,認為只有周瑜這一形象,可自然地使讀者聯想到作者本人貶官黃州,壯志未酬,不免悲從中來,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作者此時悲觀消極嗎?”筆者又讓學生聯系《赤壁賦》、作者的生平,學生感悟到詞中的“人生如夢”是作者借“酹江月”尋找到了一處宣泄苦悶的出口。最后的這一舉動,傳達出的是一種與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超脫、達觀情懷。同時學生還懂得了要評價一個人的情感需要從整體來全面品析。
六是體會風格要評讀。
人的認知規律表明,人總習慣于在學習的最后整體歸納寫作特點。然而高中學生顯然不能等同于初中就詞論詞的水平,應引導學生把個別詩詞作品特色放到作者的寫作風格中去體會,提高古詩詞的鑒賞層次。所以在鑒賞本詞時,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去歸納本詞的寫作特色,而是用投影提供了從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摘錄的“東坡之詞曠,……”等一組相關詩論,引導學生了解蘇軾“豪放”的詞風。而后再讓學生從“詞豪”的角度去暢談本詞特色。學生十分感嘆:本詞先描繪赤壁雄偉奇峻的景象;接著再塑造了戰功赫赫的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夢”的蒼涼慨嘆,以及“一尊還酹江月”的豪舉,融景物描寫、人物刻畫、情感抒發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壯闊、雄渾的和諧意境,不愧為“豪放派”的代表作。
- 相關推薦
【古詩詞“六步鑒賞法”】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6-17
古詩詞鑒賞10-30
鑒賞古詩詞11-22
經典古詩詞的鑒賞09-07
古詩詞鑒賞05-15
小學古詩詞鑒賞08-21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9-09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07-26
古詩詞鑒賞常用10-29
秋雨的古詩詞鑒賞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