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一生寫有3000多首詩篇,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晚年依舊過著漂泊生活,歷代各地根據杜甫行蹤所至建立了眾多紀念館和紀念遺址,表達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愛戴與悼念。令人心生疑問的是:杜甫歸葬地也很多,目前全國共有八座杜甫墓,究竟哪座是真哪座是假呢?就讓我們查閱史料,一探究竟。
杜甫生在鞏義,逝在湖南,八座杜甫墓分別是:湖北襄陽(今屬襄樊);河南偃師、鞏義各一座,為杜甫出生地;湖南的耒陽、平江各一座;陜西鄜州(今陜西省富縣)、華州(今陜西省華陰縣);四川成都。究竟哪個是真的?讓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
首先,對于湖北襄樊杜甫墓,當地人及當地政府部門都說是衣冠冢;陜西富縣杜甫墓、華陰縣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依杜甫蹤跡所建,也只是紀念性墓葬。
其次,值得我們細細考究的是湖南平江與耒陽兩座杜甫墓。公元765年,在成都失去依靠的杜甫攜全家開始了漂泊荊楚的苦難歷程,最終于公元770年秋卒于湘江的一條船上,時年59歲。可以說,杜甫生命的最后時光基本上是在湖南、湖北一帶度過的,杜甫在湖南去世,《平江縣志》的記載:“甫自蜀歸,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旅櫬殯岳陽四十余年。平為岳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也。”那么耒陽的杜甫墓又是怎么回事呢?據《耒陽縣志》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后即杜墓。”而且此墓現在仍存,位于耒陽市一中院內,鐫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宋景定癸亥年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有專家認為,杜甫死于風痹。杜甫來到耒陽后,受到耒陽縣令的盛情款待,離開時因走得急,沒來得及回謝耒陽縣令,就順流下衡州了。等縣令來尋找杜甫時,只看到了一只靴子,以為杜甫已死,于是修了墓。耒陽當地人都認為,這座杜甫墓是“靴冢”。
43年后,杜甫的孫子杜嗣業將杜甫墓從湖南遷到了河南。據《舊唐書·杜甫傳》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元稹寫的墓志銘中有“葬當信侯墓次”,也就是說,杜甫葬在了當信侯(指晉代鎮南大將軍杜預,為杜甫十三世祖)的一側,杜甫祖父杜審言的墓也在此。唐代時偃師屬東都京畿,嗣業將祖父葬于偃師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杜甫的遺骸葬于偃師,為何鞏義還有一座杜甫墓呢?根據資料分析如下:第一,最主要的證據是鞏義杜甫墓前的一塊碑刻。這塊立于康熙十九年的石碑上,名為《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的碑文中明確記載:“讀偃師縣志云,先生歸葬常附于當陽侯之墓側,復移墓于鞏縣”;第二,南宋姜少虞在《宋朝事實類苑》中也明確記載,杜甫墓在鞏義;第三,司馬光《溫公詩話》里也說:“至元和中,其孫始改葬于鞏縣”;第四,嘉靖四十三年的《鞏縣志》、《河南府志》以及明朝官員周敘的那句詩“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都進一步證實了杜甫墓就在鞏義的說法。
綜上所述可知,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耒陽附近的湘江舟中與世長辭。當時家貧無力歸葬,暫葬在湖南耒陽。43年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遵其父囑托,將杜甫靈柩歸葬于先祖墓旁,即偃師城西首陽山。后又遷于鞏縣(鞏義市),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當地群眾稱“圣人三冢”。
如今,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杜甫故里于2012年4月18日盛大開館,熱誠歡迎關注杜甫詩歌文化的四方游客前來拜謁、悼念、學習、游覽。
- 相關推薦
【杜甫墓的懸疑】相關文章:
偃師杜甫墓介紹07-10
別房太尉墓 杜甫08-18
杜甫別房太尉墓10-23
杜甫——《別房太尉墓》05-14
杜甫《別房太尉墓》全文及鑒賞09-13
別房太尉墓杜甫唐詩鑒賞10-07
杜甫《別房太尉墓》唐詩鑒賞09-17
杜甫《別房太尉墓》詩詞鑒賞09-15
杜甫《別房太尉墓》賞析5篇05-29
杜甫《別房太尉墓》賞析4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