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體報道了東莞一家公司要求所有的員工早晨集體誦讀《弟子規》一事,起初我并不以為然。日前到南方去了一趟,發現重視國學的企業確實不僅此一家。我們暫不評論究竟他們是深諳國學的真諦,還是偶有做秀的成分,但國學日益灼熱,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推崇卻是不爭的事實。
談《弟子規》對企業管理的啟示 1
說起《弟子規》,其閱讀面和影響力僅次于《三字經》,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和養成忠厚家風的儒學經典讀物。受此啟發,感到有些做法很值得我們公司效行。
一、孝悌與忠誠
《弟子規》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原意解讀:這八句話說的都是對父母的基本態度: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聽進去;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的傳統倫理講的是“百善孝為先”,所以《弟子規》里也同樣以“入則孝”作為第一篇。一個孝順的人,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推而廣之,孝可以理解為忠誠,即對父母對單位對事業的忠誠。忠誠是做人的標準之一,沒有了忠誠,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忠誠是一種理念,是真誠和善良的集合,是人性的基礎,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古人云“忠臣出于孝子”,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工作中才會忠于職守、尊重領導并與人為善。忠誠于企業是每位員工應盡的義務,員工的忠誠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忠誠是相互的。教科社日投公司就像一個大家庭,領導對員工要仁愛和關心,員工對領導要尊重和服從。企業忠誠于員工,為員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平臺,保障每位員工的合法權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必須要落實到行動上,對公司的安排應“應勿緩”“行勿懶”;應體現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小事上,對工作失誤要“須順承”;要樹立主人翁意識,愛企如家,將企業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與企業共榮辱,同命運。
當然,要求員工對企業忠誠并不是一味的“愚忠”,并不排斥提意見(對公司提合理意見也是忠誠的一種表現),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二、衣冠與制度
《弟子規》曰:“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原意解讀:《入則孝》和《出則悌》后的第三篇是《謹》,都是講日常行為舉止的。這一段就是說: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
“正冠扣扣系帶”從表面上看是有關衣著的小事,但卻喻含著做人修身的深意。很難想象一個不注重規范和秩序的人會將工作安排周全,會將工作推進的有條不紊。那么,規范員工的行為靠什么?就要一靠制度來規范,二靠道德來約束。
我們公司是一家從事教育文化服務產業的國有企業。作為國有企業,不可能也不允許采取家族式的親情管理;而從事教育文化服務產業的行業特殊性又決定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管理的發展方向;而作為一個正處于起步階段的新企業,盡管我們提出了“文化先行”的理念,但由于種種原因(比如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員工素質參差不齊、管理經驗不足等),實施文化管理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提出了實施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即把制度的剛性和“以人為本”的柔化結合起來。公司提出的“厚德載物,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和貫徹“制度至上”理念就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
做人需要道德規范,作企業需要企業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業要用企業制度考察和規范員工的行為,企業制度是員工的行為準則,任何員工都必須忠于企業制度,因而忠于企業制度是員工應有的最基本的價值理念。任何人都不能因自己的特殊地位而損害企業制度,企業制度約束著企業中的所有人。
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是“以人為本,厚德載物”,涉及到人的管理與管理人,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必須重視道德的力量,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宗旨。特別是作為領導干部管理自己永遠比管理別人重要,實際上最偉大的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自律,就是要時刻“正冠扣扣系帶”,這是很重要的品質,很多企業領導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放縱了自己。
三、言語與誠信
《弟子規》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原意解讀: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臟且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輕易發表意見,對于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凡出言,信為先,未見真,勿輕言,事非宜,勿輕諾”蘊含著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作企業又何嘗不是這個理呢?有個故事說,一位億萬富翁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我一生成功的秘訣有兩條:一是要信守承諾,二是更重要的盡量不要承諾。”一個做不到的承諾不如不承諾,總是隨便承諾會使員工和客戶對企業失去信任和信心,而輕易斷言不是欺騙自己就是欺騙別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古老道德文明的基石。中華歷史,屈指五千年,從《樂羊子妻》到《曾子殺豬》,從《程門立雪》到《移木建信》,誠信美德綿延不絕。誠信是企業的信譽之源、立業之本、發展之基。古今中外,誠信得失的事例不勝枚舉。美國的安達信公司依靠誠信起家,也因失信而敗家。南京冠生園因“陳餡事件”一朝失信,曾經名滿天下的企業因此遭受重創。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應是企業的行為準則,是實現持續發展的根基,而失信行為則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突出表現。我們公司從事的是教育文化產業,提供的是教育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是終極目標,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將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因而“在教科社日投公司,利潤永遠是第二位的”有著深刻的內涵。因此,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在教科社日投公司,誠信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就是成就百年基業的助推力。
國學博大精深,不僅僅包含對做人的教化,還有像“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等。國學對今人在修身養性調節心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對企業來說,如何讓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管理理念中,植根于每一位員工的心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如果僅僅是虛妄的儀式或曇花一現的做秀,國學將淪為被異化和扭曲的悲哀境地。所以,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現代市場經濟理念,這才是運用國學管理企業的理性選擇。
談《弟子規》對企業管理的啟示 2
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如一棵繁茂大樹,任意一片葉子都光輝燦爛,而《弟子規》正是大樹之根,人人應當奉持的智慧法寶。無論帝王將相、大德宗師、商賈名流,還是負販走卒、布衣之家,只要依道行事,便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不惑的智者,不憂的仁人,不懼的勇士;最受人尊敬的管理者、父母和師長;極具人格魅力的領袖級人物;充滿陽光活力的能量體……
《弟子規》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
《弟子規》介紹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總綱要。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是集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家教之大成!
《弟子規》基本為三字一句,每句押韻,十二字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 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內容淺顯易懂,很快流傳開來,且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這本不起眼的“兒童普及讀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
《弟子規》共1080字,分別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則孝)”24則,“弟(出則弟)”13則,“謹”24則,“信”15則,“泛愛眾”21則,“親仁”4則,“學文(余力學文)”12則。
“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
“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圣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弟子規》我們來學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兒教女先教己”,要把兒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學好,這樣才能夠當好身教的工作。
現代的研究學者指出,《弟子規》的核心內容是倡導通過堅持修己愛人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第一規,是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的現代應用
現代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弟子規的重要性,將弟子規的理念成功應用到日常生活與企業管理中,在傳承了前輩的智慧的同時,融會新知,面對現實,結出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延續著舊日的'輝煌。當之無愧成為現代中國企業管理哲學的精髓。
一種起源于日本的5S管理法,通過物品擺放有序,規范現場、現物,取用方便營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環境,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其最終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質,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這種管理模式傳入中國,被各大企業推行應用,效果良好。
我們的《弟子規》謹篇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余力學文篇“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此中的教育理念同5S管理思想是異曲同工。
漢朝陳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同樣說明了這一個道理:物品擺放有序,是頭腦思維條理清晰的反應,做事有始有終,不糊里糊涂,丟三落四是做事成功的關鍵因素。余力學文篇用“墨磨偏,心不端”再次證實做事成敗的關鍵在于心態和思想的端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比類取象法,從中選出一個比較典型的樣板例子,闡明原理原則,其他類似的事例套用這種原理,即如《論語》中孔子教學生的“舉一隅以反三隅”的舉一反三思維方式的靈活運用。古、今、中、外思維相同,可見我們自家的傳統文化還沒落伍。
規范人的行為的《弟子規》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也無怪乎一些親身體驗過《弟子規》管理魅力的企業家說:“再也找不到一本比《弟子規》 更好的書來規范員工的行為了。”可見,《弟子規》就是企業管理的寶典。
談《弟子規》對企業管理的啟示 3
《弟子規》是依據《論語—學而篇》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編撰而成的一篇啟蒙讀物,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反映出中國儒家思想以倫理道德為根本的教育理念,蘊藏著中國人做人處世的大智慧。《弟子規》在古代被用來教育子弟人生修為,是養成君子人格和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今被很多公司采納為企業培訓的教科書。
作為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企業是由人組成的,企業的興衰成敗取決于其中人的素質,唯有擁有了高素質的人,并且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有效發揮,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企業才能健康發展,取得期望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弟子規》作為中國古代家規家訓的集大成者,如果能夠運用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在企業全體成員中得到普遍的學習和落實,必將有利于提高員工的忠誠度、敬業度和企業凝聚力,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員工幸福感,使企業成為一個和樂的大家庭,從而增強企業的軟實力和持續發展力。
《弟子規》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對人才選拔與晉升的啟示
中國自古對人的評判標準是“德才兼備”,《弟子規》中涵蓋的“孝、悌、謹、信、愛眾、親仁”,是屬于“德”的方面,而“余力學文”則屬于“才”的方面。在“德”與“才”之間,應遵循“以德為先”的原則,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悌”,所謂“忠臣出于孝子”。
企業選拔人才也應注重孝悌之德。《弟子規》中說的“首孝悌”,就是將“孝悌”的德行置于首位,并分“人則孝”和“出則悌”兩篇從日常生活細節出發對孝悌的行為進行了詳細的規范。因此,用《弟子規》作為人才招聘的依據、以孝悌為首要標準,有助于企業選拔到德才兼備的“忠臣”。
企業內部的人員晉升原則,也應該是“以德為先、德才并重”,這是因為:第一,一位管理者晉升到更高職位,須擔負更大的責任,更需要具備仁愛、恭敬、謹慎、誠信等品質,這樣才能具備大局觀和整體意識,以及慎重縝密的思維,從而做出有效決策;第二,職位越高,越需要管理者具有更強的領導力,也即更能服眾,《弟子規》中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意思是唯有德行高尚和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具備感召權和專長權,才能贏得下屬衷心的敬重和追隨。因此,以《弟子規》中的言行規范作為準繩對候選人進行考量,是讓真正賢能之人獲得應有職位的良方。
二、對人才培育的啟示
企業要興盛,歸根結底要依靠人員素質的提高,因此對員工的培養教育十分重要。在《禮記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就是強調了教育對于治國的重要性,這對于企業也同樣適用。關于員工培育的內容,依據《弟子規》中“首孝悌”和“余力學文”的要求,同樣應遵循“德本才末”的原則,也就是把“倫理道德”的教育放在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地位。
目前大多數的企業都很注重對員工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對下晉升到管理崗位的.入,也大都注重其對管理知識的學習,卻忽視倫理道德的教育。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可能會培養出“才勝于德”的小人,比如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因為一個新加坡職員作假帳而致使其兩百多年的基業毀于一旦,這個教訓是慘痛的。
對于倫理道德的教育,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規》,因為它涵蓋了對一個人基本的道德和素質要求,而且從根本的孝悌精神著手。俗云“百善孝為先”,一旦孝悌之心得以養成,明白“德有傷,貽親羞”的道理,一個人就能自覺地“不作惡”。另外,《弟子規》篇幅很短,只有1080個字,且三字一句、兩句一韻,易于記誦,如果每天早晨工作之前讓員工讀誦,就能通過漸漸熏習而逐步落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這種培訓方法是注重根本、簡單易行的,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人員激勵的啟示
激勵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問題,其核心就是如何提高員工積極性,提高企業生產力和企業績效。激勵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方面。在物質方面,只要企業奉行《弟子規》中“將加入,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和“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的原則,給予員工充分的關愛和公平的待遇,員工就能獲得滿意感。在精神方面,則要通過建設優良的企業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來滿足員工的心理需要,比如通過《弟子規》中的“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勿諂富,勿驕貧”等教誨,均體現著“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幫助員工不在物質待遇和享受方面攀比,而注重自身德能的提高。另外,《弟子規》中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企業應著重樹立德行與才能等方面的優秀榜樣,借助人性向善的趨向和模仿心理,引導員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努力程度,在心靈提升的同時,也為企業做出更大貢獻。
實際上,最根本的激勵就是自我激勵,即員工自發自愿地承擔工作責任、具備較強的執行力。在《弟子規》的“入則孝”篇開頭即教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如果將其中的“父母”換成“領導”,那么對于企業而言不就是最好的執行力嗎?當一位員工在家里能夠落實孝道,對父母的召喚與命令抱持著恭敬的、盡心的、及時去執行的態度,那么在企業中就能夠延續這種態度,積極承擔,想方設法高效地去完成企業所交付的任務,形成很高的執行力。當員工具備了孝悌之心,進而能夠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自然就能夠升起較強的主人翁責任感,將企業的興衰榮辱與自身的成敗得失聯系在一起,做到“親所好,力為具”,甘愿為企業目標的實現付出努力。
可見,培養員工的孝悌之心,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有效的激勵方法。
四、對員工情緒管理的啟示
對孝悌之心的培育和加強是最好的員工情緒管理之道。由于態度具有一致性和穩定性,當一個人在家中養成了對父母和兄長孝順、恭敬的態度,就很容易將敬愛和事奉自己的父母、兄長的態度轉移到對待企業領導和上司的尊重、恭順,以及對同事的友愛和禮敬,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樣必然能夠在企業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滿足其社交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等心理需要,在工作中獲得由衷的滿意感和幸福感。
另外,對《弟子規》的踐行也有助于增強員工面對挫折和逆境的心理能力。當今社會,像富士康公司那樣的員工輕生事件時常見諸報端,雖然企業管理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探究其根源,這些員工缺乏孝道觀念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弟子規》云:“身有傷,貽親憂。”《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順父母應該從愛護自己的身體做起,一位孝子是不能輕生的。《弟子規》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若將其中的“父母”換成“領導”,那么當員工犯錯誤接受領導批評時,就能夠以敬順的態度受教,而不是采取罷工、游行、甚至輕生等對抗性行為。即使父母(或企業領導)真的有過失,也應該落實“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采用婉言進諫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五、對團隊建設與組織和諧的啟示
如果把企業看作一個大家庭,總經理就如同這個家庭中的父母、家長,而員工之間、部門之間就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如果能在企業中落實《弟子規》中的“兄道友,弟道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等教誨,那么德行較高的、年長的、資歷深或職位較高的人員,就會主動關心、幫助和教導年幼的、資歷淺的、職位較低的人員,反過來后者也能對前者做到尊敬、服從他們的領導,遇到問題謙虛地向他們求教,彼此相互禮讓,有助于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形成尊長愛幼的組織秩序。“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有利于形成員工之間互教互學、取長補短、真誠合作的良好風氣,這些都是團隊精神的體現,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士氣,增進組織的和諧。
總之,運用《弟子規》進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員工的道德水平、敬業精神和工作積極性,促進企業人際和諧,使企業獲得長久興旺。
- 相關推薦
【談《弟子規》對企業管理的啟示】相關文章:
《弟子規》的啟示03-25
弟子規與企業管理08-19
弟子規企業管理心得11-07
弟子規與企業管理ppt11-14
弟子規對應的企業管理07-19
從《弟子規》看企業管理10-05
關于《弟子規》的啟示作文08-20
《弟子規》是最好的企業管理寶典10-26
從《弟子規》看企業管理的成功寶典07-23
弟子規對企業管理的現實意義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