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下面是傳統文化手抄報民俗,一起看一下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本系列介紹了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生動再現了中國民俗的起源,發展與現狀。傳統民俗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好的了解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了解我們身邊的傳統民俗文化,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
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谷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傳統習俗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
福字圖片: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春晚聯歡晚會: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
節日傳說(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中國傳統文化--元宵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傳統習俗
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龍燈: 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劃旱船: 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有團圓美滿之意。
節日傳說(袁世凱與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 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于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并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 相關推薦
【傳統文化手抄報 民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民俗手抄報內容09-08
語文手抄報傳統文化09-17
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08-07
傳統文化手抄報素材03-04
優秀傳統文化手抄報09-19
有關傳統文化的手抄報07-10
傳統文化手抄報201606-06
傳統文化手抄報簡單09-13
2016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08-30
2022傳統文化手抄報簡單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