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兩首 知識與技能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教材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這篇課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題材上看都是現代詩,內容上看,多屬表達對祖國的愛。《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
學習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感情背誦本詩。 2.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3.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4.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一課時滿懷激?..
學習目標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感情背誦本詩。 2.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3.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4.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正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表達情感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接著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郁憤,以“雨巷詩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
【學習目標】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學習重點】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習難點】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學習方法】1、誦...
教學 目的 1.了解戴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3.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教學 重點 難點 重點: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難點: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nb...
學習目標 1.提高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 2.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作者簡介:...
從容說課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著筆。描寫淪陷區陰暗.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于寫意,對象征著&...
預習目標: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預習任務: 一、知人論世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夢鷗,浙江杭縣人。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代表詩人。早期詩多抒寫個人哀愁、情調比較低沉。抗戰爆發以后,...
張三六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寫出了《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于敵手,中華民族處于危亡關頭。在詩中,詩人面對現...
2我用殘損的手掌 從容說課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著筆。描寫淪陷區陰暗.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 從容說課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著筆。描寫淪陷區陰暗.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于...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通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的主題。 4.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
2.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教學目標 1、識記字詞,了解戴望舒及其創作。 2、能有感情地誦讀、準確地背誦全詩,品味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3、體會詩歌的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4、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1、反...
教學依據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這是詩人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用愛和恨、痛苦和希望編織成的一首熱愛祖國,憧憬光明的詩篇。隨著詩人的神思遐想,詩人“無形的手掌掠?..
【設計簡說】 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喜歡《雨巷》這首詩,在他早年的自選集中甚至沒有收錄《雨巷》一詩。讀一讀《我用殘損的手掌》可能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 1942年,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還創作了《我用殘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3、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4、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5、通過聯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
我用殘損的手掌 教學目標:學習體會詩人在《我用殘損的手掌》中直觀性描繪與虛擬性想象結合的手法,以及與前一首詩截然不同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從而了解詩人的經歷與內在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學習這首詩中表達詩情的手法,體會作者身陷囹圄卻壯懷激烈的情操。 教學目標:一課時 教學步驟: ?..
研討會上共聽了六節課。只有這節課贏得了全體老師的熱烈鼓掌。授課者是濟寧師專附中的朱則光老師。與大家共享!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 【教讀目標】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讀設想】 1.緊緊抓住誦讀這一主線進行教讀探究--以讀起始,以讀收束;以讀?..
第一單元 1 詩兩首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1、《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作于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的1938年,詩人艾青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堅定地匯入人民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一名時代的鼓手、吹號者。全詩共六節。第一節用一只...
從容說課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著筆。描寫淪陷區陰暗.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于寫意,對象征著?..
周自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