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泛大陸”等科學概念。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恐龍無處不在》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一篇自讀課文。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第四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求學生:“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這是一篇通過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學說的科普論文,它的突出特點是以論證為主,綜合運...
一、教學目標: 1.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3.了解“板塊構造”“泛大陸”等科學概念。 4.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
課型:新授執筆:審核:備課時間:2010/11/12 【學習目標】 1、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2、體會語言的準確、平實、生動。 3、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 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課時安排兩課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