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娛樂信報 2002-10-30
北京教科院一項調查表明,北京市民對北京教育總體發展水平、教育質量和教師水平的滿意程度較高,最滿意的是高等教育,其次是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據北京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桑錦龍介紹,北京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實現教育現代化的9個重要指標,北京教育今后的發展方向不是在數量上,而是在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上。
■七成學生能上優質高中
今年,北京普通高中招生8萬人,比去年擴招1萬人。“十五”期末,北京將建成60至70所示范高中,招生數將達到普通高中招生的60%。
2000年,62所重點中學招生人數從1995年的1.38萬人提高到2.52萬人,同時,重點中學招生數連續三年保持在普通高中招生總量的40%左右,再加上一批雖然不是重點中學,但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的熱門學校,優質高中的招生人數已占普通高中招生總數的50%以上。
到2010年,在實現普通高中“學者有其位”的基礎上,70%左右的新生能進入優質普通高中就讀。
桑錦龍說,北京在全國率先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自1996年以來,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桑錦龍認為,北京教育今后的發展方向不是在數量上,而是在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上。隨著一批優質學校的增多,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人們越來越理性,選擇教育越來越個性化,學校靠的是特色教育,而不是以升學率來吸引生源。
■高校在校生將超過80萬
“按照‘十五規劃’,2005年,北京高校在校生的規模將達到80萬人,但從各高校這兩年的招生規模來看,2005年,北京高校的在校生將超過80萬人”,桑錦龍說。去年,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比1998年增長77%,普通高校本專科生比1998年增長了60%,北京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了73.5萬人,2002年、2001年,北京連續兩年高考錄取率穩定在70%左右,為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桑錦龍說,北京18-22歲年齡段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自1998年全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以來,截至2000年底,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學校61所,2000年底,普通高校校均規模達到了8129人,比“八五”提高了67%。
隨著社會經濟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北京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北京是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本?粕桑玻岸嗳f人猛增到2000年的54萬多人,同時,高等職業教育2000年招生達到了11000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也在不斷調整與完善中,每年平均有40萬人參加自學考試。1998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9.15%,同期,北京為3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超過15%,稱之為高等教育精英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15%--50%,稱之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超過50%,則稱之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據初步預計,到2005年,北京高等教育在校生將達到80萬人,到2010年,北京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達到50%,使北京成為開放式的國際高等教育中心城市之一。
■受教育年限將達到14年
1998年,全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8年,而同期,北京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10年,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為12年以上。首都居民教育水平之高在全國居于首位,也就是說,適齡青少年中除個別人外,幾乎全部接受了年限為12年的高中階段教育,下一步的目標就是使這些接受了高中階段教育的青年人再接受至少兩年的高等教育,以使這些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達到14年以上。
桑錦龍說,一個地區新增勞動力受教育的年限達到14年,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高、非常先進的指標。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國家或地區適齡青年普及6年教育,只要有教室、黑板和一定的師資即可,所需投入不是很大,要普及9年教育,就需要較大的投入,普及12年教育就需要更大的投入,而要普及14年教育,所需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所以,教育要放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到2010年,如果能達到這個指標,從業人員的素質將是一個質的飛躍,生產率將會得到很大提高,首都經濟將有了一個雄厚的人力資本基礎。
■招生考試制度一改再改
據桑錦龍介紹,小學就近入學和初中免試就近入學的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完善,中考中招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從2000年起初中升高中考試全市不再組織統一命題,由各區縣自主組織。
高校招生就業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高校招生進行了春季招生和網上錄取工作,并采取了“3+2”、單獨命題等辦法。從2000年起,大中專畢業生一律不發統一的派遣證,改為就業報到證。招生、培養、就業制度的改革,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作用。多種就業方式拓展了畢業生的出路,也為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等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開通了渠道。
■教育布局結構一調再調
據桑錦龍介紹,隨著城市改造和人口分布發生的變化,調整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到2005年,全市小學調整到1700所左右,初中調整到450所左右,建設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普通高中新建、改建示范高中60所,中等職業學校調整到150所左右。
到2005年,北京地區高等學校的總量調整到100所左右,其中,普通高等學校50所左右,成人高等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40所左右,有學歷教育資格的民辦高校10所左右。
信報記者鄭超
相關鏈接
教育改革人情味越來越濃
從今年9月1日起煴本┦薪有約60萬中小學生免交雜費熣既市110萬中小學生的一半以上。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如此大面積地免收雜費,北京在全國還是第一家。
可以免交雜費學生的范圍是,北京10個遠郊區縣和城近郊區“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接受義務教育在公立中小學就讀的學生,首先必須是具有北京市正式戶口,在公立中小學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沒有北京正式戶口的學生不享受免交雜費,城八區(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陽、海淀、石景山、豐臺)的普通學生暫不享受免交雜費。據北京市教委的統計,可享受免交雜費的學生約有60萬,占北京中小學生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在高中擇校方面,市教委提出要落實“三限”,對高中招收擇校生在人數、收費標準及錄取分數三方面嚴格限定,以減少人為因素干擾,在滿足擇校要求的同時,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教育現代化的9個指標
1、率先在全國實現12年義務教育;
2、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以上;
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
4、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
5、新增就業人員上崗持證率達到100%;
6、在崗職工年接受半月以上培訓和繼續教育者占職工總數的80%;
7、中小學教室接入因特網達到98%以上;
8、外國留學生占在校生規模的4%;
9、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市級財政支出3年內增長4個百分點。
專家簡介
桑錦龍--
1972年出生,1995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199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畢業后一直在北京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從事教育戰略與政策研究,現任北京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參與主編了《積極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進程》(2001卷)、《2001-2003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