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娛樂信報 2002-10-30
時間就是這么捉弄人,我還沒覺得自己真正“成人”,兒子卻已經上學了。如此算來,兒子出生的時候,我是很年輕的。那時我自認為是個“超凡脫俗”的人。看著那些五六歲的孩子整天被家長領著滿北京城的東奔西走學這學那,忙得不亦樂乎。我就想,今后,我可不能讓兒子這么累。就讓他憑自己的興趣,認其發展。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可是事實上兒子從5歲開始就陸續提出了好幾種興趣班的學習要求。原因很簡單:他喜歡。而且周圍的小朋友都在學,他哪能落后呢?小孩子的好勝心理,以及求知欲之強烈、興趣之廣泛非但使成年人望塵莫及,簡直是無法想象。上學以后,因怕影響學習,本想給他去掉一兩個興趣班,可是兒子堅決不肯,再看看學校里那單調的課程設置,根本無法滿足天真無邪、心無旁騖、充滿求知欲的孩子的需求。因此也就沒再堅持。結果,我也就自然加入到那些“東奔西走,忙得不亦樂乎”的家長們行列中去了。
在整天的東奔西走過程中,我的思想與那些“世俗”的家長們的想法日臻靠近。我發現它們是那樣的樸素和單純。實際上就是讓孩子盡自己的可能多學一些知識,充實自己,以適應今后的生存需要,最起碼也要不比一般人“次”。后一個想法未免有些俗氣,而且也不可否認的有些從眾心理。然而,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社會里,又怎能完全“脫俗”呢?
如今,在輿論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如我年輕時一樣想法的人在那里對家長們進行空洞的說教。什么“減輕孩子的負擔”、“快樂教育”等等。然而,在孩子的未來,也就是當今的成人世界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殘酷的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無一不促使家長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掌握適應社會的能力。前景就這樣現實地擺在那里,你卻讓我們減輕孩子的負擔,讓他“快樂的成長”。果真如此,孩子的童年到是“快樂”了,然而,他更重要的成年會是怎樣呢?我看只有兩個字:堪憂。
昔日,孟母不惜三次搬遷,就是希望自己的愛子能夠成才。這個故事的廣為流傳便印證了它在每一個人心中的共鳴。“望子成龍”,這是一種極其樸素的愛,是人類本能之愛,任何人都無權非議。我相信寫那些文章的人也應不乏其愛吧?
筆者不才,雖屬蕓蕓眾生之一介百姓,卻偏偏喜歡捉筆弄字。而且我天生具有一雙老百姓的眼睛。因此,說出的話必然是老百姓的話。雖然有些俗氣,或如某些人所說的“目光短淺”,但卻是樸素的、真摯的,更是非常現實的。況且,為老百姓說話,就是為自己說話,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