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藝術
----語文教學中接受性學習、發現性學習及體驗性學習的探究與實施
青島31中 趙瑞霞
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語文教學尤為如此。
“教學”二字連用為一詞,在我國最早見之于《商書.兌命》:“教學半”。孔穎達疏:“上字為教,音xiào,下學者,學習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學之半也。”《學記》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宋人蔡沈注:“學,教也。--始之自學,學也;終之,教人,亦學也。”“古人言語,施受不分,如買與賣,受與授,本皆一詞,后乃分化耳。教與學亦然。”
然而關于“教學”含義的爭論概括來說大致有三種:在古老的中國傳統教育中,教育被視為教師單向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接受性學習的過程。戰后的新教育則視教育為學生發現性學習的過程,但今天我們大都主張教學則是接受性、發現性、體驗性學習的一門綜合藝術。孰是孰非,結合語文教學實踐,我們來談這三種觀點。
(一)教學中側重于接受性學習。
在我國傳統教育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只是接受的主體。教學的含義也可以說是僅僅局限于教師的一種活動!皫熣,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奔词故恰耙虿氖┙獭薄叭诵,必有我師”“教學相長”也是非常重視教師作用的。這是一種把教學看成由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方式。這里的教師行為包括主要行為(對話、輔導和講授)和輔助行為(激發動機、教師期望、課堂交流和課堂管理等)。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教學藝術是教師教學方法的升華。
日本大河內一男.海內宗臣等在《教育學的理論問題》中說:“在教學方法上,永遠會有那么一種只能稱之為是藝術的部分,它是每一位教師經過長期摸索,反復試行才獲得的結果”王作仁等主編的《教育辭典》中指出,教學藝術是“能達到最佳教育效果的各種知識、條件、手段與方法的綜合”。從夸美紐斯的“教學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藝術”到洛克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教育之故”,這些都強調了教的作用。與此過程相結合的,學生則是接受性學習過程的主體。例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某些知識的接收和學習必須在創設性情景中、在了解時代寫作背景的情況下,學生才能自然地、快速地了解其內涵。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不了解歷史,不了解雨果,就不容易透徹感受和體驗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在這種意義上說,接受性學習看到了學生的可塑性。能夠在短期內使學生學到集中統一的大量知識,使學生接受系統的綜合的多方向的知識,使他們打下牢固基礎。但在這種接受性學習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教師的教,卻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積極主動性,將一個個生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學生一律拷貝成千人一面的,不求甚解的背誦的木偶和考試的機器。正如杜威在《經驗與教育》中指出的:傳統教育的缺點是:它的計劃本質上是來自上面和來自外部的灌輸;它把成人的種種標準、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兒童;它的教材和方法不適合兒童的現有能力,超出他人已有的經驗范圍?傊,妨礙兒童積極參與教育的發展過程。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說,以接受性學習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或者說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是不科學的。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接受大量間接知識,易于讓學生掌握大量知識、技能,陶冶情操、塑造個性,但是它也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一味接受,抑制學生主體性,抹煞了學生學習、探究、體驗生活和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教學中側重于學生的自主性或發現性學習
將教學看成是一種認識活動是戰后新教育的一大特點。這是一種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個體作用于環境,認為教學是促進內部變化。它的指導思想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索,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美國教育學家皮亞杰指出:學習的重點是人們如何把新的信息同化到頭腦已有的圖式中,并且當信息互相矛盾以至無法同化時,作為促進者的教師,其教的活動的性質是通過以互相矛盾的事物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引導他們完成解決問題的活動,激發他們發現后的思考。學習的性質是同化信息并能以舊有的圖式操作去應付新的經驗,對物質的、社會的、智力上的發現進行反思。
這種教學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我活動(學生能動的活動)。不過,在這里,重要的不是學生外表的活躍,而是學習的強度和效果的提高,惟有在學生比較獨立地解決問題并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時,自主性或探究性學習活動才富有成效。因為在這里教師的行為由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變成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學生則由帶著教材走向教師,轉向帶著問題走向自己。
研究報告表明,自主性學習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可以改善學生士氣。在激發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上有較大優越性。例如在學習《紙船》這首歌時,學生帶著極強烈的興趣主動品味和欣賞,從小詩的字里行間發現濃濃的母愛。并找到一系列的詞語和句子作證,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情感;當學習《金色花》時,他們不僅自己質疑“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討論熱烈;不僅能聯系生活:“媽媽平時對我怎樣”,而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引申至《紙船》。這種知識的遷移和情感發現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
但是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教學中過多地運用這種學習方法,不僅花費時間多,不經濟,而且需要學生具有相當的知識經驗和一定的思維發展水平,還需要邏輯較嚴密的教材和素質較高的教師,對于太簡單或太復雜的內容及資料性的內容,它又是不適用的。
(三)接受性、發現性、體驗性學習相結合的藝術
接受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雖有其弊端,但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和因素,F在我們來更多的關注體驗性學習過程。
學生永遠是活潑潑的具有獨特情感、體驗和知識能力的個體,所以他們勇于、樂于接受新事物。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就必須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外界事物投影在他們心中的反映,借助豐富的感情經驗同化新的認識對象,才能不斷發現并積累新的認識。只有學生在探索性學習過程中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積極性,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時,才能給自己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從而將新知識歸納并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而正因如此,我們才更為珍視體驗性學習,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語文中感受生活,在情感體驗中豐富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例如在學習《珍珠鳥》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是如何打動學生的心呢?不就是當他們看到社會上亂捕濫殺生靈時他們心靈悸動的聲音嗎?不就是因關愛生命,獲取其他生命信賴時的共鳴與歡欣嗎?如果學生沒有體驗到生命的可貴,則產生不了共鳴,而這種經歷和體驗卻是難能可貴的。當然這種體驗是在原有生活經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的,缺少這些,體驗性學習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也正因如此,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在教學中兼顧了接受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使他們互相配合,取長避短,我們的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才是一門藝術。
李如密先生從藝術的本質入手,總結出:教學是藝術的本質,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我們主張教學過程中多種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是基于培養學生成為“人”的行為,所以此時教學的本質也成為了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依據教學規律,由師生利用多種條件共同創造的一種平等、和諧、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師生都得到提高和開拓。
新時期特別是教改實驗風起云涌的今天,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已經刻不容緩,三種學習方法的結合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兼顧了接受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使它們互相配合,取長避短,發揮師生共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過程中即有認知性的接受性學習過程,也有發現思維的自主性學習過程,更有融合學生自己情感的體驗性的學習過程。也正因如此,我們的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才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