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2-10-29 記者 李建平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國中小學課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教材作為課程最重要的載體,其內容的選擇和編排、出版、發行、使用等各個環節都隨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革,加強中小學教材建設被提到日程。最近,在全國中小學教材建設研討會上,來自教材編寫、出版、發行部門的負責人,針對當前中小學教材建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討,就如何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實現教材的高質量與多樣化提出了深刻見解。
見解之一:加強對編寫人員的資格審核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鼓勵有關機構、出版部門依據國家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實行國家基本要求指導下的教材多樣化”這一政策的出臺,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參與教科書編寫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教研員、教師以及教育出版社等聯合起來,參與到中小學教材編寫之中,使這一領域呈現出生機勃勃、爭奇斗艷的局面。
由于教科書在各類圖書中的銷售量最大,因此,謀求教科書的出版權和發行權的競爭向來十分激烈,很容易出現一哄而起、追逐利潤的情況。保證教材的高質量,必須首先從源頭抓起。過去,編寫者通過非常簡單的程序就可以進入編寫,至于編寫者是否具有資格、是否具有編寫的條件和能力,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核,導致教材的低水平重復出版,甚至有的教材編完后,根本未經過審查就進入到學校。
與會代表認為,教科書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關系到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健康成長,因此,對生產者的資質必須經過審核。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育部首次建立了對教材編寫的核準制度,加強對教材編寫人員的資格審核,規范教材編寫的每一個環節。這是深化教材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去年以來,教育部先后進行了兩次教材編寫立項核準,第一次申請立項的有125項,合乎標準被批準立項的只有24項。第二次申請立項的有110項,批準立項的有21項。由此可見,核準的標準是很高的。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特別強調,教材的多樣化不是一個量的概念,而是對質的追求,“多樣化”不是“多本化”,教材的“多本化”只是實現“多樣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經環節。
見解之二:建立公正、透明、權威的公告制度
再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都要通過課程、教材來落實。為此,此次課程改革加強了對教材使用的管理,不僅要公布經審查通過的教材目錄,而且要逐步建立教材評價制度。對教材進行有效、客觀的評估,成為課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
最近,教育部組織專業人員制定了教科書評價的標準和工具,并在部分實驗區對所用的實驗教材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和分析,毫無保留地列出所有教材的優、缺點,并將公之于眾。這在建國以來尚屬首次。這項舉措受到實驗區廣大教師的熱烈歡迎。建立一個公正、透明、具有權威的教科書公告制度,將會有力地推動教材多樣化建設。
這次評估結果表明,實驗教材較之現行教材有了明顯的創新和突破,但個別教材改革力度還不夠大。缺乏新意,內容與學生生活有距離,知識呈現方式單調,“注入式”傾向較嚴重,部分教材內容偏難,尤其是教材的個性、鮮明特色還不夠突出。
與會者認為,在教材編寫過程中,一方面應當吸收已有教材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應強調與倡導原創性,對教材中原創性成果的認定和保護政策應盡快出臺,應當具體規定每一本教材中原創性應達到的比例,這是促進教材多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見解之三:由指定走向選用
選好教材,這是課程改革的關鍵一環。代表們指出,隨著教材出版競爭機制的建立,整個教科書市場的格局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往,教科書的發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由于地方保護和某些利益的驅動,學校不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教科書。應逐步建立在教育行政部門及專家指導下的教材選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辦法,嚴禁以不正當競爭手段推銷教材。
出版界人士呼吁,應當盡快完善教材選用制度,會同有關職能部門規范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的程序,建立一個合理、公平、公正、有效的機制,進一步加強教科書出版業的法規建設,使教科書出版業穩步和健康地發展